中医教学课程目录


01.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 .rm

02、中醫基本理論體系的發展rm

03、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rm

04、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二).rm

05.中醫學的特色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rm

06.气-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 -) .mp4

07.气-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rm

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rm

0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 .rm

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rm .

1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 .rm

12.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 .rm .

13. 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 -) .rm

14.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性.rm

15.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rm

16. 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2).rm

17.五脏:脾的生理功能(一) .rm

18、五脏:脾的生理功能(二) .rm

19.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 肝的生理特性(-) .rm %出亩国

20.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 -) .rm

21.五脏:肾的生理功能(二) .肝的生理特性.rm

22.六腑:胆,胃(一) .rm

23、六腑:胃(二).小肠、大肠.rm

24、六腑:膀胱,三焦.rm

25、 奇恒之腹:脑,髓,女好胞.rm

26、奇恒之腹:好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rm

27. 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 .rm

28、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rm

29.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 .脏腑之间关系(一) :脏与脏之间.rm .

30、脏腑之间关系(二) :脏与脏之间关系.rm

31.脏腑之间关系(三) :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rm

32、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rm

33、气:分类.rm

34、血、精、津液(一):概念.rm

35、津液(二) :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rm

36.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rm

37.十二经脉(一) :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rm

38、十二经脉(二) :流注次序、循行.rm

39.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rm

40.体质:基本概念.rm

41.体质:形成(一) .rm

42.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 .rm .

43.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rm

44、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rm

45.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 .rm

46.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 .rm

47.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 .rm

48.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 .rm .

49.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 .饮食失宜.rm

50.病因:内伤病因-劳逸适度.病理产物-痰饮.rm

51.病因:病理产物-淤血,结石.rm

52.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rm

53.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rm

54、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 .rm

55.病机:发病机理(二) .rm

56.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rm

57.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rm

58.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rm

59.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rm

60.病机:内生五邪(二) .rm

61.病机:内生无邪(三)脏.rm

62.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rm

63.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L.rm

64、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rm

65.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L.rm

66.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rm

67.疾病的传变(一) :概念.形式(一) .rm

68.疾病的传变(二) :形式(二) .影响因素.rm

69.疾病的转归、养生.rm

70、预防与治则(一) :治病求本.扶正祛邪.rm

71.治则(二):正治、反治.rm

72.治则(三) :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rm

73、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rm

74、问题解答.rm

75.中医的现代研究.rm


课程讲义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与思维方法为指导,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疾病及

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医学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

叉、融合、统一的综合学科。它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是世

界科学史上-颗罕见的明珠,具有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范畴的学科而言,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它以中国古代

哲学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直接

引用气、阴阳、五行、形神、体用、天人关系等哲学范畴和学说,去阐明医学科学

的理论问题,把哲学与医学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哲理

性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最完美、最典型

的表现形态。中医基础理论从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观念出发,以人为研

究的主体,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天文地理,杂于其内;社会人

文,融于其中,内容深邃,范围广泛。它是在实践基础产生并经过实践裣验和

证明的科学理论形态,是对生命、健康、疾病的本质性、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它

是以气、阴阳、五行为科学观和方法论,由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体质、病因、

病机、养生、预防、治则、五运六气等,按系统性原则构建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

结构的复杂的知识体系。它以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具有系

统性、整体性、非线性、复杂性科学思维的特色。


课程摘要

.包括养生、预防和治则三部分。

(1)养生:中医养生学说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

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的系统理论,把精、气、神作为人身之三宝,视为养生的核心,强调养生之道必

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

养气保精;综合调养。

(2)预防:预防是采取- -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

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 -个

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①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

疾病的发生。要防病必先强身,欲强身必重摄生。摄生又称养生,是根据生命

运动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

行的保健活动。养生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对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命

质量,具有普遍意义。除摄生防病外,还应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②既病防变:指未病之时,注重防病而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病, 又当注意早

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轻浅而危笃。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

是为上工”(《医学心悟.首卷》)。早期治疗则可截断病邪传变途径,先安未

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之传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

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

健康。


自学中医教材视频截图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程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教程视频网课全75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程李德新辽宁中医药大学教程视频网课全75集下载地址
中医理论基础课程
百度网盘 / 课程大小:0.00字节
提取码:**** (购买后可见)
下载
评论下
  • 顺带评个分
提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