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在高度信息化时代,需要人脑直接调取的信息越来越少了。

不认识的单词、繁复的历史事件、新生的科技名词、数理化公式、名人轶事……这些,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答案便会瞬间出现在眼前。

以致我们会产生一个错觉:读书是没用的,反正也记不住,反正也不需要记。

真的是这样吗?


殊不知,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读书的价值也绝不在于“记忆”,而在于“习得”,通俗地说,就是有用。

如果仅仅把大脑当作记忆的容器,实在大材小用。

那么,读书究竟有什么用?怎样读书,才能最大限度“榨干”一本书的价值,为自己所用,甚至成为领域内的专家呢?

在研究过多种阅读、学习方法后,我发现,“费曼学习法”是我所接触到的方法中,最简单最实用的,而且没有之一。


费曼:独特教育方法成就的“天才”史上最有趣的科学家

如果你有任何才干,或者任何工作吸引你,就全力去做吧,把整个人投进去,

像一把刀直刺入到刀柄,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管可能碰到什么困难。——费曼

费曼是美国物理学家,一生研究成果斐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视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不仅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同样愿意投注精力。

费曼喜欢绘画,匿名画作曾被高价卖出;他喜欢音乐,桑巴鼓玩得很好;他是玛雅文化爱好者,

曾发现呼麦技法;他同样喜欢写作,出版的《别闹了,费曼先生》一书,被称为理科生写给世界的情书……

正因如此,费曼还有一个“头衔”——史上最有趣的科学家。

偏偏,这样的天才式人物,却并非智商超群的天才,费曼的智商水平为120,

仅比普通人高一些而已(90-110),比起爱因斯坦165的智商水平,就不足为奇了。

算不上天才的智商,是如何成就杰出大脑的?

这要从费曼小时候受到的独特教育方式说起。


颠覆式的教育启蒙

提到费曼的成长经历,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父亲麦尔维尔。

麦尔维尔是如何同孩子一起读书的呢?

比如,在费曼小时候,父子两人就经常一起阅读《大英百科全书》。

有一次,书中介绍了恐龙相关的知识:“恐龙身高25英尺,头有6英尺宽。”

在聊到这个小知识的时候,麦尔维尔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停下来,对费曼说:

“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如果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以它的身高,

它的脑袋刚好够到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是它没法儿从窗户外探头进来,因为它的头比窗户还要宽呢!”

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

25英尺和6英尺这两个数字,对于小费曼来说,是十分生僻的概念;

但是“两层楼”和“没有窗户宽”,却是具体的、可感的东西。

麦尔维尔的教育方式,就是用已知的东西“翻译”未知的概念,用具象代替抽象。

这样一来,当孩子想起恐龙时,不会去“死记硬背”具体的身高数字,

而是对恐龙的形象有了具体而生动的感知,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体验,远比记住一个冰冷的概念有趣也有价值得多。

在提到这段经历时,费曼说:“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

也就是,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后来,这也成为“费曼学习法”的关键所在——用自己的话,用自己已知的东西,去解释新知。

这样的学习方式,百试不爽。


四步实践“费曼学习法”

1951年开始,费曼进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物理学教授,而他独特的教学方式,也是其在专业领域之外,获得了极高的教育学成就。

而费曼学习法的伟大之一就在于,它的实践方式非常简单,拆解开来,仅需四步。


第一步:选择概念

选择概念,就是确定这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目标,听起来简单,但也是有学问的。

比如,了解“现代心理学流派”就是一个目标,但它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没有动机、没有考量方式的目标,往往会让我们失去行动的动力。

这时,可以使用目标管理中的SMART原则为目标的制定、执行、达成保驾护航。

SMART原则具体规范,可以参考下方制作的导图:


第二步:教授概念

在习得概念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你学到的概念,讲给其他人听。

教学的好处,一是利己,创造条件,获得即时反馈,以便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真正化为己用;二是利他,帮助他人获取新知,而利他又恰恰是最好的利己。

教授他人,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也是学习金字塔中提到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果暂时找不到教学对象也没有关系,教授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输出,讲给自己听,或者将知识二次加工后书写出来,都是不错的输出方式。

第三步:回顾学习

在讲解中遇到问题时,便回过头,有目的地寻找答案,直到自己的讲述可以做到让对方完全听懂。

如果找不到倾听对象,还是一样的道理,那就直到可以说服自己为止。

第四步:提炼简化

最后,尝试用更简洁的语言,解释深奥的抽象词汇,比如,使用类比的方式,解读有理解难度的概念。这一步骤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一无所知的小孩子也能听得懂。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阅读场景,来看看费曼学习法的拓展应用。


如何最大限度“榨取”一本书的价值

这两天,我开始重读格兰拉宁的《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讲述的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实践一生的“时间统计法”。

在将费曼学习法用在阅读书籍时,我把上述四步骤进行了重组,并将具体流程绘制如下:


首先,确定阅读目的

不同类型的书籍,阅读目的不同,投入时间也不同。

比如对我而言,专业领域的优质书籍,比如心理学相关,一定会使用固定整块时间阅读;

用来打发时间的休闲类书籍,阅读目的就是放松减压,一本书里,能收获一两句核心要义,已经足够。

在确定分区后,就可以指定具体阅读目标了。

为了准备考试?为了输出一偏专业文章?为了马上学会某个技能?等等。

这些都是可执行的、与现实强关联的具体目标。

我阅读《奇特的一生》的目标也很明确:① 重温、学习时间统计法;② 扩充素材库。

其次,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穷尽案例,尽可能触发关联知识,将抽象概念巨像处理,大脑不断进行思考、加工,不受限地发散思维。

比如,在《奇特的一生》中提到了柳比歇夫为自己定制的两类工作,一类是中心工作,一类是非中心工作。

这样的例举是相对概念化的,无法直接提取有效信息。

于是我会思考,我的日常工作分为哪几类?大致就是重要工作和必要工作,必要工作里又分常规工作和碎片化工作。

在与自己的生活触发联想后,书中的概念就变得具体而容易理解了。

同时,会建立电子化素材库,因为打字很快,所以不必吝惜笔墨,可以随心所欲地拓宽书籍的厚度。

除此之外,我还会记录纸质阅读笔记,由于写字耗时,在纸质笔记中,我只提炼书籍的核心要义,用作索引,随时查阅。这是把书读薄。


最后,加工与输出

之前的步骤,是帮助大脑进行新知输入,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对知识进行加工与输出,可以对应费曼学习法中的“教授、回顾、简化”

输出,可以是形成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在社群内进行一次分享……总之,要让之前的输入以有产出的形式得以展现。

如果把写作当作输出的方式,我比较建议直接将内容发布在社交媒体或公开平台上,而不是敲在私人文档中,这样才能得到更多读者的有效反馈。

也可以生成导图,进行一次知识的分享。

输入的知识,只是记忆和存储;可供输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样的阅读方式,和目前流行的“一个月阅读XX本书”相比,看似费时,实则是真正的捷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效阅读课程目录:


1元认知——重塑你的“知识漏斗”.mp3


2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叫知识.mp3


3.高效阅读的三个姿势[高质量].mp3


4.解读笔记开头的七个套路[高质量].mp3


5.如何使你的文章显得有条理[高质量]mp3


6.如何在文章结尾给人“启发感”和“认同感”.mp3


7.如何打磨出让人秒懂的笔记排版.mp3


8.如何给你的文章起个打动人心的标题.mp3


9.解读笔记的案例解刨.mp3


10.要对抗拖延症必须“对症下药”.MP3


11.如何科学的生产“灵感”.mp3


12.—个让你受用终身的认知——刻意练习.mp3


高效阅读讲解资料部分展示:

如何提炼—本书(高效阅读理解阅读逻辑方法教学)

如何提炼—本书(高效阅读理解阅读逻辑方法教学)下载地址
如何提炼—本书
百度网盘 / 课程大小:0.00字节
提取码:**** (购买后可见)
下载
评论下
  • 顺带评个分
提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