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通用2篇)

472个月前

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伴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这一现象日益凸显。调查报告揭示,许多老人在独自生活中面临着情感孤独、生活困扰和健康隐患等多重挑战,呼吁社会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第1篇

xx社区位于凯里市西北,是一个面积约0.24平方公里的区域,东侧以文化路为界,邻近洗马河街道,南侧以北京路为界,接邻年夜十字街道,西侧则以市府路为界,邻近城西街道,北侧以营盘东西路为界,与本街道的年夜阁社区和梁子巷社区相接壤。该社区内驻有州、市党政机关、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共66个,总人口为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共有1072人,占总人口的9.8%。目前社区内的空巢老人有24人,占老年人口的2.24%,特困空巢老人有6人,占空巢老人总数的25%。依据凯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开展城镇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xx办发【】1号)的精神以及西门街道的要求,xx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居住在本社区的空巢家庭老年人。

二、调研目的

旨在调查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对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帮扶经验,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对城镇空巢家庭困难老年人的帮扶工作,为上级党委在老龄工作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三、调研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与入户访问,对辖区内的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调研。

四、调查结果

(1)在空巢老人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70岁以上的老人占大多数。本次调查共涉及24位老人,男性9人,占37.5%;女性15人,占62.5%。60-69岁有7人,占29.2%;70岁以上有17人,占70.8%,其中80岁以上的有6人,占25%。

(2)大多数空巢老人有工作单位,生活来源主要依靠退休金。在被调查的老人中,有工作单位的20人,占83.3%;无工作单位的4人,占16.7%。依赖退休金为生活来源的有20人,占83.3%;靠社会救助的有2人,占8.3%;另外2人依赖其他的生活来源。没有人依靠子女资助。

(3)调查中,大部分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文盲1人,仅占4.2%;小学学历11人,占45.8%;初中6人,占25%;高中5人,占20.8%;大专人士1人,占4.2%。

(4)关于身体状况及生活能力的情况。在24位老人中,身体健康的有15人,占62.5%;身体状况一般的有5人,占20.8%;身体不好者4人,占16.7%;生活能自理的有19人,占79.2%,身体不好的5人,占20.8%,其中有两位老人视力残疾,生活上有困难。

(5)子女状况及导致老人空巢的原因:在调查中,子女状况不佳的有5人,占20.8%;一般的7人,占29.2%;良好的10人,占41.7%;无子女的2人,占8.3%。在有子女的空巢老人中,子女居住在他处的17人,占70.8%;其余的5人居住在其他地方。

从调查结果来看,导致“空巢”老人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者子女长期在外。

(6)空巢老人的需求:

1、关于日常生活的帮助:在问及空巢老人时,79.2%的老人表示没有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有20.8%的老人急需解决生活、就医等各种问题。

2、出于生活和饮食习惯的考虑,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80%的人不愿意与儿女同住,82%的人表示愿意到敬老院过集体生活。

五、调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空巢老人缺乏照护是本次调查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这种照护应源于两方面:一是家庭成员的照护,二是社会组织的照护。调查显示,17位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还有5位因其他原因未能与老人同住,几乎所有有子女的老人都未得到子女的照护;由于组织机构、设施、人员等因素,社会化照护的程度较低,存在许多不足。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不仅是空巢老人的热切期盼,也成为众多老龄工作者和基层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六、对策建议

空巢老人家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首先应建立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完善医疗保险及救助制度。调查中发现,有6位空巢老人的生活、身体状况极差,他们仅靠低保维持生计。此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保障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生活和就医压力。

(二)妥善处理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养老模式亟需探索。应提倡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加强“孝道”文化宣传,提升家庭养老意识,鼓励敬老养老,推动传统美德传播。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子女与老人共居,如在建房时要考虑老人住房的安置,给予仍在赡养老人的子女更多的休假等。在社会养老方面,除了政府应加强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外,还需进行探索,比如构建空巢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空巢老人数据库以及关爱服务网络,扩展互助服务活动,推进日常生活的关爱服务。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下,社区应增强老年组织,组织多样的文娱活动,鼓励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消除孤独感。

(四)增强家庭监护,确保“空巢老人”的安全。空巢老人往往缺乏照料,可能面临突发疾病等风险,需建立家庭档案,组织社会力量提供相应帮助,确保老人生活得到照顾。

社区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第2篇

一、调查目的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空巢老人这一群体更值得关注。他们不少人生活孤独,缺乏子女陪伴;有的虽然子女在身边,却因工作忙碌而无法常常陪伴;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却常常缺少倾诉的对象;他们希望融入社会,但是身体的局限使得参与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空巢老人面临着孤独与寂寞的困扰,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困难与不便,因此迫切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社会的关爱与关注。

通过对太行山路社区空巢老人的走访调查,旨在提升我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增强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更好地为身边的空巢老人贡献爱心。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太行山路社区独居老人张阿姨,张阿姨早年失去配偶,唯一的儿子在外地工作,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尽管她有一定的退休金,但因要帮助儿子,加上自身健康状况不佳,生活开支颇为紧张。我们走进她的家,发现室内光线昏暗,环境杂乱。虽然社区工作人员时常上门探望并给予照顾,但她依然显得孤僻,不愿参与社区的活动,也不想与其他老人交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她的儿子至今未婚,偶尔回家也非常少,沟通更是稀疏,张阿姨因此感到忧虑,逐渐封闭了自己。

(二)太行山路社区李爷爷和李奶奶,这对“恩爱夫妻”育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均为军人,一个驻守边疆,另一个在首都工作。两位老人积极乐观,常常自豪地提到自己的孩子为国家服务。尽管子女因工作原因无法常回家,但他们依然保持乐观态度,李爷爷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李奶奶参加唱歌课程。他们俩还会在节假日的社区文艺活动中积极参与,因为他们认为社区就像自己的家。李爷爷还担任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凭借其聪明才智,让活动中心生机盎然,成为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太行山路社区王爷爷和王奶奶,是社区内受关爱的老人。他们没有孩子,依靠退休金维持生活。虽然生活条件有限,但在社区的关心与帮助下,他们的日常开销得到保障。两位老人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剪纸技艺方面独树一帜,于是社区特地开设了剪纸班邀请他们担任老师,老人们为此感到无比自豪,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

三、调查感悟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社区空巢老人数量逐年上升,原因包括人均寿命延长、子女外出工作、家庭观念变化等。太行山路社区作为一个相对老龄化严重的社区,十分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不仅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还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慰问,帮助解决老人的实际生活问题。社区还设有便民医务室,方便老人就医。对于身体健康且愿意服务社会的老人,社区也提供了如保安、物业等就业机会。节假日期间,社区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社区对老人的关怀使得大部分老人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但也有如张阿姨这样的老人,他们由于内心的封闭而变得孤独,期待着来自家人的关心与陪伴。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老人们是重要的一部分。看到国家、社会和社区在努力关心和帮助他们时,我深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老人们更渴望的是来自家庭和子女的亲情与关怀。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会走向老年,陪伴父母走过他们的晚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懂得孝道的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空巢老人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通用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