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更培养了科学思维的基本能力。整个过程充满挑战与收获,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了解了自然现象背后的原理。通过我们看到,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这份总结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教学经验,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本册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选编充分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选取基础性且易懂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的主题,注重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构建教学单元,实现了以“生活经验”为引领的内容整合。为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总结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上册)班级共有27名学生。这些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虽然他们的视野较为开阔,但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听课技巧上与课改前的学生相比,仍存在差距。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则在问题深入思考方面较为不足,动手实验时常常是为了玩而玩,没有明确的目标及计划。本学期的科学课将重点放在科学启蒙教育上,专门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并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通过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和小调查等形式,结合新课程标准,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科学课程走入新的改革时期。
二、学习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
1、身边的科学:以学生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拓展到他们熟悉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科学。
2、我们的认知方式:以“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物体,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
3、天气与生活:通过“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展开观察、记录、整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增强对身边科学现象的观察意识,培养他们乐于探究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从周围的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以“学生对水的基本认知”为线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欣赏水体的美丽,探讨水的三态及物体的沉浮,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了解水的特性。
5、秋冬季节的变化:通过观察秋冬季节动植物和星空的变化,带领学生经历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6、研究与实践:以“学生对玩具的理解”为引导,尝试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知识,解决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简单问题,包括器具的拆分与组装、简单原理的探索、植物的观察和调查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致入微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依据科学课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开展基础性且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主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注重知识传授的更加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独立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措施: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注重实验与社会实践,力求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日常生活现象。精巧设计情境问题,让学生以实验方式进行验证,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撰写观察报告,同时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