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次调查报告深入探讨了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揭示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等多个维度的特征与变化。这些发现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还为日后高等教育管理和校园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更好地理解这一群体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其背后反映出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偏好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校园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这种现象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还可能引发家庭关系的紧张;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学习环境的正常运作。对于广大在校学生而言,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价值观及人格的完善密切相关。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值得我们更加重视,并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消费现状,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以及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包括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并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展开研究。共计调查320名学生,平均年龄为20.8岁,年级均在2年级左右。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结合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进行设计,经过预试与修改,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问卷,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8份;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部分学生在线作答,共有110人参与;第三,以一对一访谈或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与价值取向,随机选择65人进行访谈,这三种方式互为补充,使本研究具备了更高的客观性。
3、资料处理:所有原始数据均使用EXCEL 20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存在显著贫富差距。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月消费主要集中在350元至800元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两极分化,少数学生的消费低于350元或高于1200元。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水平普遍低于350元,与普通学生存在明显差距。(见图1)
2、饮食支出占比高。无论经济状况如何,饮食支出都占据了学生消费的大部分,这是一个健康的消费结构。但调查发现,大学生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现象愈加普遍,这部分开支虽然不是很高,却也是造成整体消费水平上升的一个因素,表明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开始增大。
3、通信费用较高。调查中有92%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70%的经济困难学生也拥有手机。大部分学生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至100元,经济困难学生通常控制在50元以下,而14%的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却超过150元。
4、“娱乐费用”和“恋爱费用”逐年增长。随着旅游和休闲消费的普及,大学生的这一类开支逐渐增多。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每年会出游两次,另外,30%的大学生在恋爱中,每月的相关支出普遍在200元到350元之间,这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恋爱支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消费。
5、多种消费方式开始流行。大多数学生依然倾向于使用现金购物,但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开始使用信用卡或银行卡进行消费,明显表明现代消费方式已经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6、男女生消费差异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恋爱支出在男生与女生之间逐渐持平,部分女生的支出甚至超过了男生。在人际关系的培养方面,男生的开销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形象打扮方面则表现得更加注重。在月生活费的规划方面,选择有计划的女生仅占28.4%,而男生则为37.1%。(具体差异见图3)
7、经济来源与家庭收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资助,其中经济困难学生中选择勤工俭学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兼职工作的渴望更加强烈,展现出他们更早融入社会的意识。家庭收入方面,大多数大学生家庭的月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而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则普遍低于1500元,其中有25%的家庭月收入低于500元。(详见表格)
8、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无论是经济困难学生还是非困难学生,对于自身消费状况,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消费水平适中,而部分困难学生则认为消费偏低。大多数学生普遍感觉到自己在消费上存在不知不觉的高支出,但却未能真正思考如何改善这一现状,因此显示出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仍需加强。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从数据来看,大学生在饮食、社交及网络消费中的支出日益增多,显示出他们在逐渐融入现代社会的消费模式。银行卡与信用卡等现代支付手段的接受度提升,也反映出这一群体的消费意识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2)理性消费仍是主流。大部分大学生在饮食方面的支出相对较高,而在娱乐消费方面则较为谨慎,展现出他们的消费心理依然以学习为重,不会过度沉迷于消费。由于经济限制,学生在消费时表现出理性与选择性,尽量确保实用性与性价比。
(3)消费趋向多元化。随着大学生经济条件的改善,个人在服饰、美妆等方面的消费逐渐增加。他们在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显示出对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
(4)恋爱支出过高。大学生初入恋爱阶段,常常为了维持关系而增加支出,这种倾向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值观的扭曲,认为感情与金钱密切相关,因此需引起重视。
(5)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相对理性。虽然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但他们的消费结构相对合理,主要集中于基本生活需求与学习必要品,展现出较强的金钱管理意识。
(6)理财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虽然意识到消费不够合理,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对消费进行合理规划,学生们往往盲目跟风,缺乏独立的消费判断能力。
2、大学生消费构成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负面消费观念的影响。笔者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其特殊的消费群体特性有关,还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1)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高消费很大程度源于社会整体消费结构的不完善,现在普遍崇尚高消费的倾向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社会上盛行的透支消费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缺乏合理的消费引导使得大学生误入消费误区。
(2)校园内不良消费氛围的加剧。在同龄人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消费习惯传播的温床。一旦攀比和追求名牌的风气盛行,学生们便会相互效仿。虽然高校在消费观教育方面有所努力,但往往缺乏足够的深度和有效性。
(3)家庭消费观念的延续。许多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消费观念的引导,传统教育往往侧重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消费意识的培养,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导致孩子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四、对策与建议
1、合理规划消费,增强理财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提倡“量入为出”的消费原则,注重节约,抵制不良消费风气。
2、克服攀比心理,理性消费。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应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消费标准,避免盲目追求高消费与奢侈品,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准则。
3、经济困难学生应理性看待消费。经济困难学生应正视自身状况,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并合理分配自己的消费支出。
4、强化精神消费,培养健康习惯。对于经济有限的大学生,精神消费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内涵,还能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参与教育与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素养,注重环保消费,提升自我。
5、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高校应加强对消费者教育的重视,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和节俭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