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愈发引人关注。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心理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缺乏父母陪伴的他们在情感支持与教育资源方面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成长。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与干预措施的不足,亟需引发深思与行动,以保障这些孩子的基本权利与未来希望。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留守儿童在整体上呈现出相对积极的价值观念,许多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较为融洽。调查中,有91.5%的留守儿童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90.3%对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0.2%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愿景,75.6%希望未来能够在城市生活;在家庭关系方面,有88.9%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良好,87.3%与父亲关系融洽,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他们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问题显著
在过去一年中,约48.7%的留守儿童经历过意外伤害,这一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8.3个百分点。留守儿童遭遇的各种意外情况,如割伤、烧伤、被动物咬伤、坠落受伤等,其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前四项伤害的比例分别高出6.1、2.2、4.0和3.5个百分点。
2.学习成绩和兴趣不足
有19.9%的留守儿童自评其学习成绩较差,81.5%的人经历过成绩下滑的情况。留守儿童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少不良行为:未完成作业(48.7%)、上学迟到(38.1%)、逃学(6.2%)等情况的比例比非留守儿童高出8.8、5.2和1.2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8.5%)和对学习缺乏兴趣(42.6%)的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1和2.9个百分点。留守儿童在学习辅导方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有66.3%的留守儿童表示曾听不懂老师的课程内容,有57.2%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无人帮助,这一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约5.3个百分点。
3.社会支持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体系相对薄弱,主要支持来源为母亲、同学朋友及父亲。非留守儿童则是以父亲作为主要支持来源。母亲依然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情感支持者。在困难时刻,虽然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倾诉的首选对象,但也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调查中显示,28.4%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存在不良帮派,23.0%认为有同学参与不良活动,分别比非留守儿童多出4.1和1.3个百分点。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支持主要集中在学业指导上,情感上的支持相对不足。超过20.9%的留守儿童表示在需要时无人可助。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支持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明显,46.5%的人常常感到烦躁,38.9%觉得孤独,36.0%感到沮丧,19.2%时常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面临较多负面情绪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水平普遍较低,满意度(75.8%)及自认为有用的比例(63.7%),与男童相比低5.5和7.8个百分点。而自认为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1.1%)则比男童高6.4个百分点。女童中,经常感到烦躁(48.2%)、沮丧(39.5%)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2.0%)的比例均高于男童。有44.0%的留守女童经常感到孤独,该比例高于留守男童6.8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7.1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面临显著问题行为
留守男童在行为问题上关注度较高,他们在学习及校园生活中遭遇的困难较多,迟到(42.2%)、逃学(8.0%)、受教师惩罚(72.8%)的情况比非留守男童高出4.8、1.8和5.2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8%)、对学习表现出兴趣缺乏(45.9%)、难以集中注意力(62.1%)、未完成作业(56.4%)、成绩下滑(82.5%)的比例同样高于非留守男童,差距为3-10.3个百分点。另外,有49.1%的留守男童曾受到同学或社会不良势力的欺负,高出非留守男童及留守女童12和8.3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低年级学生影响显著
四年级留守儿童在遭受欺负(25.1%)、被歧视(20.2%)、性格内向(43.5%)、胆小(19.5%)等情况上的比例都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他们常常想念父母(78.0%)、担心见不到父母(60.1%)、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35.2%)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较初三学生分别高出22.2、24.5和12.3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更渴望与父母团聚,而高年级学生则更关注学业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问题使初二情况更为突出
初二的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中面临的障碍更多,如上学迟到(50.0%)、逃学(9.2%)、对学习无兴趣(63.5%)、听不懂老师授课(87.4%)、遇到问题无人帮忙(69.3%)及作业未完成(63.8%)和受教师惩罚(76.4%)的比例均高于非留守初二学生,差距在2.5-14.9个百分点之间。
初二的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常与母亲交流(63.5%)和父亲交流(56.8%)的比例均低于非留守初二学生4.5和8.1个百分点,而因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害怕(21.5%)的比例最高。此阶段的留守学生更倾向于将同学朋友视为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4.5%),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母亲,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亟需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低
寄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较差,以吃零食代替正餐的比例(48.9%)比非寄宿生高出10.1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超过9小时的寄宿生(14.7%)较非寄宿生低5.3个百分点。学习表现和校园生活情况更为堪忧,迟到(50.1%)、未完成作业(53.8%)、不想上学(44.2%)、对学习缺乏兴趣(49.5%)、听不懂老师的授课(62.7%)、难以集中注意力(57.1%)、成绩下降(77.7%)及接受惩罚(68.1%)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差距在5.4-12.2个百分点之间。
寄宿留守儿童的需求未被满足,主要体现在几点:一是学习辅导缺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业需求,仅40.8%的寄宿生表示晚自习时老师会解答问题;二是生活单调,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假期或课余时间最常做的活动是与同学聊天(51.0%),其次是户外活动(39.0%)和看电视(25.0%);三是情感支持不足,未能满足心理需求,超过75%的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思念家人,仅23.5%表示生活老师会常与他们交流;四是管理不善,未能满足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设施较差,生活卫生条件不理想,餐饮满意度仅有65%;安全问题同样严重,高达86.0%的寄宿生表示宿舍曾发生过财物丢失事件,54.0%的人表示宿舍内存在不正当团体欺负他人。
低年龄段寄宿现象明显,有34.5%的留守儿童从小学开始寄宿,其中16.5%甚至在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的趋势在不断向下发展,一些学校甚至开始接受低年级甚至幼儿的小孩寄宿。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状况较为堪忧
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比最高,达到50.5%,其次是父亲外出,比例为39.5%,母亲外出所占比例最低,仅为9.0%。然而,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他们的生活习惯较差,网络不良行为较多,意外伤害风险增加,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明显;在学校里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遭受欺凌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与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感受矛盾,他们虽然感到更有价值,同时又觉得他人的运气更好;在被欢迎方面感受较强,但交流意愿却相对低;他们认为好友更多,但内心无助感却较强。
尽管面临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对生活的信心依然未减,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其中有93.5%希望成为更好的人,较父亲外出的比例高出2.5%;有86.7%对未来充满信心,高于父亲外出儿童6.1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 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法规,建立法律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导体系。
2. 整理监护制度与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机制,推动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的完善。
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机制与工作平台,整合经费保障,制定并提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流程与规范。
4.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与监管民办学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设立关爱服务站,建立安全保护预警和应急机制。
5. 发挥群团组织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体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6. 重视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关注性别、年龄及监护类型的差异。
7. 通过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和鼓励有条件外出务工人员携子女共同进入城市,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