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报告

819小时前

宿州市统计局对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市内有13个在建及已使用的综合体,其中8个已纳入统计,商户514家,总营业面积约35.4万平方米,年客流量570.4万人次。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新兴商业模式,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于主城区,业态以零售、餐饮和服务为主,个体工商户占大多数,经营模式以租赁为主。尽管销售额增长迅速,但受到电商冲击、基础设施不足和管理松散等挑战影响,发展受到限制。为推动综合体发展,建议优化规划、降低税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升管理水平及完善统计工作,以促进实体经济复苏和提升居民消费质量。

宿州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宿州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商业布局、业态分布及运营情况,宿州市统计局对全市相关商业综合体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目前,宿州市在建及已投入使用的商业综合体共计13个,其中已投入使用并纳入统计的商业综合体有8个。这些综合体内经营商户总数达514家,总营业面积约35.4万平方米,全年客流总量约570.4万人次,车位数约9700个。

 一、宿州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概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商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兼具城市名片与产业承载体的双重功能。20xx年,宿州市的前八大商业综合体总体实现营业额8.11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达3291人。

 (一)总体布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我市目前正常营业且符合城市商业综合体统计标准的有8家。其分布情况为:埇桥区3家,分别是宿州市创新时代购物广场、华夏世贸广场、同盛广场;泗县2家,即泗县文庙商场和泗州第一街购物中心;萧县1家,萧县龙城国购广场;灵璧县1家,灵璧县莱迪购物广场;砀山县1家,砀山县香港商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宿马园区、鞋城和高新区目前尚无符合要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

 (二)商业定位。宿州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主要定位于主城区及规划新区。新建项目如埇桥区万达城市广场和砀山县七彩商场均位于城市发展新区,交通便利,附近高档小区较多,目标消费群体为收入较高、重视消费质量的群体。老城区的综合体,如埇桥区创新时代购物广场、同盛广场、萧县龙城国购广场等,位于商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目标人群为本地居民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成功人士。综合体较少布局于城乡结合部和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

 (三)商业形态。城市商业综合体规模越大,其业态越丰富。我市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普遍涵盖了零售、餐饮与服务三种基本业态。在零售业态中,以超市和百货店为主,专业店及专卖店相对较少;在餐饮业态中,快餐和简餐形式的小吃较为普遍,正餐相对较少;在服务业态中,电影院、KTV及游艺设施较多,而培训及金融服务则相对稀缺。

 (四)商户类型。根据目前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内部商户情况,个体工商户占比较高,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则相对较少。在20xx年拟报送国家统计平台的8家城市商业综合体中,个体工商户为450家,占经营单位总数的87.5%;法人单位为38家,产业活动单位为26家,法人及产业活动单位合计占12.5%。

 (五)经营模式。虽然城市商业综合体是由企业整体规划和统一管理,但其具体经营模式多为对外租赁,企业自营或联营的情况较少。以埇桥区同盛广场和灵璧县莱迪广场为例,其内部经营单位均为租赁户。全市八家主要商业综合体内,对外租赁的经营单位数量达到406家,占总经营单位的79%。

 二、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的特点

 (一)数量快速增加,老城区相对集中。20xx年,我市拟纳入统计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为8家,较20xx年新增了7家。其中,老城区的商业综合体有6家,1家位于城市新区,1家位于新老城区结合部。从发展趋势看,新建或试营业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新区。

 (二)商户数量庞大,自营或联营较少。在重点调查的8家城市商业综合体中,总经营商户数量为514户,内部自营或联营单位仅有108家,占全部经营单位的21%。一些商业综合体则完全由对外租赁商户组成。

 (三)经营业态丰富,商品零售占比过半。根据业态分类,20xx年我市商业综合体的零售业商户达321户,主要经营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占商户总数的62.5%;餐饮业商户93户,主要涵盖正餐、快餐等,占18.1%;服务性商户100户,涵盖影院、KTV等,占19.45%。

 (四)销售额增长迅速,亿元以上项目相对较少。20xx年前十个月,全市8家城市商业综合体的销售额达8.11亿元,同比增长49.73%。其中,零售业销售额为5.93亿元,餐饮业为1.01亿元,服务业为1.17亿元。但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单位仅为3家,分别是埇桥区创新时代广场、砀山县香港商城和泗县文庙商城,占综合体总数的不到一半。

 (五)大众化消费占主导,专卖店和精品店较少。受到地区人口和消费能力的限制,我市商业综合体的业态主要以百货和超市为主。尤其是在县城,大众商品更为普遍,专卖店和精品店数量较少,餐饮和服务业态中,小吃和特色餐饮盛行,正餐及高档餐饮较为稀缺。

 三、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及统计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电商冲击、城市建设改造以及商业定位不精准、管理水平不足、商户更换频繁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和统计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发展受到限制。

 1.受新消费模式的冲击,零售行业面临挑战。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实体零售店生意惨淡,部分商场出现客流量下降的现象,例如萧县龙城国购广场,目前开业率也受到影响,最低时仅为50%。

 2.商业布局过于集中,市场消费潜力不足。埇桥区的商场相互之间距离过近,加之城市改造带来的居民外迁,整体消费能力仍有待观察,而周边商场的竞争也加剧了经营困难。

 3.商业定位模糊,消费水平亟待提升。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初衷是提升居民消费质量,但调查显示,部分老城区的商业综合体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日常商品和快餐等与周边市场相似。

 4.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停车场建设滞后。大多数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停车位设计不合理,以至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有些地方的交通出入口设计也不够顺畅。

 5.管理松散,服务质量亟待提升。许多城市商业综合体在招商和管理上缺乏统筹规划,导致整体营销推广力度不足,市场安全和商品质量的监管也不到位。

 (二)统计工作存在问题。

 作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城市综合体迅速发展,但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统计工作起步较晚。

 1.部分单位未纳入统计。我市拟调查的8家城市商业综合体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限额的单位为23家,但目前仅有3家法人单位被纳入统计。

 2.商户资料缺失,统计难度大。由于个体工商户占据大部分,且缺乏系统的财务记录,导致真实的经营收入难以评估,无法达到限额以上标准。

 3.商铺更替频繁,无法准确反映经营情况。年度统计的方式使得商户经营的动态变化难以及时反映,特别是换手率高的情况下,往年的数据无法填补。

 四、关于推动城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的建议

 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还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加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1.加强整体规划,优化布局。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的消费习惯与能力,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商业综合体发展规划。

 2.降低税费,鼓励实体经济发展。适当减轻商贸企业的税负,特别是降低租赁和营业税等,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复苏。

 3.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完善配套设施。必须加快旧城区的改造进程,增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质量。城市商业综合体管理单位应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提升整体运营能力,强化市场监管和服务。

 5.完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一方面,各县区政府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经营信息库;另一方面,强化对个体工商户的统计,使其及时纳入限额以上商业统计。

《宿州市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及调查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