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0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功能,61%的同学将其视为首要考虑因素;大多数同学具有计划性消费的习惯,55%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对于消费状态,51%的同学希望每月能剩余可支配资金,而在意外之财的使用上,32%的同学倾向购买心仪物品。购物时,46%的同学常去百货商场,主要消费生活必需品和书籍。调查还揭示,44%的同学在购得劣质商品后会积极索赔,表明消费者权益意识仍需加强。83%的同学支持使用信用卡,认为其能帮助安全消费和财务规划。整体来看,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在消费方面理性且注重实际需求。
在3月15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系开展了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此次活动中,电子信息工程系的学生会各部门密切协作,充分准备,明确分工,圆满完成了本次活动。
在调查中,我们共向电信系的同学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9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90%。本次调查的重点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调查结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不过,由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调查难免存在一些遗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学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会在下次努力做得更好。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1、购买商品更看重什么:
61%的同学选择了质量和功能,品牌、美观和价格的比例各约占11%。显然,质量和功能是我系学生购物的首要考虑因素,他们对品牌、价格以及外观并不是特别在意。大学生在消费时把“质量”视为最重要的标准,这是与一般消费群体的一大区别。
2、大学生的消费方式:
32%的同学表示“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45%的同学选择能省则省,少数同学则表示毫不在乎或选择其他方式。由此可见,我系大多数同学能够有计划地消费,控制支出,合理安排生活,成为理智的消费者。
3、每月平均生活费:
5%的同学生活费在300元以下,35%的同学在300-500元之间,55%的同学则在500元以上。这与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同学一般为经济困难生,这一比例可能也大致符合在校贫困生的比例。
4、心理上合理的消费状态:
24%的同学认为“够花就行”,29%的同学以制定消费计划为原则,而51%的同学希望每月能够剩余一些可支配资金。
5、如果有一笔意外之财,你会如何使用:
32%的同学想要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20%的同学有环游世界的梦想,5%的同学表示想捐给慈善机构,40%的同学选择将钱存入银行,还有12%的人选择其他用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渴望拥有心仪的物品,这或许是大部分同学选择“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原因。
6、常去的购物地点:
46%的同学选择百货商场,33%和14%的同学选择专卖店和特色店,只有7%的同学会选择普通小店。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介于普通消费者与时尚消费之间,因此我系同学更倾向于在百货商场购物。
7、选择物品的标准:
60%的同学认为舒适最重要,14%的同学选择与众不同,15%的人更看重品牌,11%的人则认为无所谓。从数据来看,我系的学生是一群比较实际的消费者,他们消费时更追求舒适感。
8、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
62%的同学的主要消费项目是生活必需品,11%的同学主要消费书籍,重视学习,16%的人选择购物,6%的同学的主要消费项目是娱乐,还有5%从事其他消费。由此可见,我系的同学大多尚未自立,日常开销仍需依赖父母,因此他们在消费上比较克制,以生活需求为主。
9、心情不好时是否购买无用物品以求发泄:
20%的同学会选择这样做,而绝大多数80%的同学则表示不会。在未完全独立之前,心情不好也无需与钱过不去!
10、购物时是否会感到快感:
25%的同学认为有快感,而36%的同学则感觉不到快感。看来在我系,同学们更多地把购物视为一种必要的活动。
11、当一无所获时,朋友约你出去,你会怎么办?
65%的同学选择婉拒,而35%的同学会选择借钱消费。或许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确实不易,毕竟朋友的邀请令人难以拒绝!
12、购买到劣质商品后:
44%的同学会去找商家索赔,37%的同学则选择忍气吞声,另有19%的同学选择其他处理方式。这表明,我系同学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意识仍显不足。我们在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引导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13、购物后是否保留小票:
57%的同学会保留,但47%的同学则不会。
14、对于大学生使用信用卡的看法:
83%的同学支持使用信用卡,许多同学认为信用卡让他们能够安全消费,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并且有助于提前制定消费计划,17%的同学反对使用,认为大学生缺乏经济能力,提前消费可能对未来的理财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