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雾霾调查报告旨在探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雾霾主要由气象和人为因素造成,气象因素包括低气压和空气流动不畅,人为因素则涉及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冬季取暖等。雾霾的危害显著,影响交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和死亡率。防护措施包括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和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治理建议则涵盖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工业排放管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及强化环境监管。公众需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参与治理,以应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雾霾的调查报告 1篇
调查目的 :
了解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护和治理措施。
调查对象 :
社会公众 相关专业人员
调查内容 :
对雾霾天气的成因、影响及其防护和治理方面的认知。
产生原因 :
雾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 气象因素
当大气中的气压较低,空气流动不畅时,近地面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会形成一种叫气溶胶的系统。一般来说,这种气溶胶的厚度较小,常见的辐射雾其厚度大约在几十米到一两百米之间。这些细小颗粒的聚集,造成了能见度下降,形成雾。
二、 人为因素
工业排放的二次污染、汽车尾气、冬季取暖所产生的CO2等,导致空气中灰尘及各种有机物质的增加,从而使空气混浊,视野受阻。如果能见度低于10000米,由非水性成分形成的气溶胶会造成显著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雾霾其实是雾和霾的结合,被统称为雾霾天气。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恶化,雾霾天气的发生频率不断上升,造成的危害也在增加。我国多个地区把这种天气现象列入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范围,其中包含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二氧化氮、臭氧和有机挥发物等。
雾霾的危害 :
1. 影响交通与生态环境:雾霾会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以及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由于空气质量恶化,雾霾天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易传播,增加传染病的风险。
2. 加重空气污染: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导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毒性增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3. 危害生命健康:在冬季雾霾天气下,严重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毒雾形成,危及生命。
4. 发病率上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物增多,特别是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雾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
雾霾的防护 :
加强对取暖燃煤、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等排放的监管,以降低烟尘的产生。遇到雾霾天气时,使用燃煤取暖的人需防范煤气中毒。
注重交通安全管理,确保在雾霾天气下行车安全。
加强电力系统设备的维护,防止因雾霾造成的供电事故。
在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建议人们避免户外活动,尤其是晨练和剧烈运动。尽量减少开窗通风,外出时应佩戴口罩以保护呼吸系统。保持健康饮食,多喝水,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要关注老年人、儿童以及身体虚弱者的健康。
雾霾的治理 :
一、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解决煤炭燃烧污染问题
1. 提升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能力,因其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接近70%。
2. 各地需制定煤炭消费限制方案,将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并强化监督考核。
3. 要求所有燃煤电厂和相关设施安装脱硫、脱硝及除尘设备,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4. 制定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排放的监测与管理。
二、 加强工业排放管理
重点监管钢铁、炼油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要求相关企业提升环保设施标准。
三、 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
1. 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动油品质量升级。
2. 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打击非法油品行为。
3. 加快新车排放标准的实施,鼓励优先实施较高标准的排放要求。
4. 发展公共交通,以减少道路拥堵和尾气排放。
四、 强化环境污染监管
1. 各级环保部门要增强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监管力度。
2. 修订环保法以提高处罚力度,增强违法成本。
3. 着重处理重大环保案件,推动企业改进环保设施。
4. 控制施工场所扬尘,确保施工区域合规作业。
5. 实施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措施,降低道路污染物。
6. 全面推广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重点企业排污行为的合规性。
7. 推动排污权交易,利用市场手段降低污染物排放。
雾霾的调查报告 2篇
随着春节的来临,很多城市再次面临严重的雾霾天气。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交通运输,导致许多人无法按时回家与亲人团聚,同时也对民众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医院接待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显著增加。那么,雾霾天气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为此,我开展了一项调查。
一、调查背景
雾霾天气是空气质量急剧下降的表现,虽然它是自然现象,但却是空气中灰尘、硫酸盐、硝酸盐、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颗粒物过量积聚的结果,尤其是PM2.5浓度的增加,使得能见度大幅下降。“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能够深入肺部,因其粒径小,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且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传播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
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遭遇严重雾霾,中央气象台已经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预警,覆盖范围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黄淮、江南等地区均出现重度及严重污染现象。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雾霾天气的态度和认识,探讨雾霾现象带来的警示以及实际影响。我们希望能够提出改善当前雾霾天气的有效措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为保护地球生态贡献力量。
三、调查过程
调查主题:雾霾天气 调查对象:普通市民
调查时间:20xx年2月8日 调查方式:实地观察,网络查阅相关资料。
四、调查结果
成因:
根据气象专家的分析,春节期间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在于:近地面空气湿度较大;缺乏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导致大气层保持稳定;夜间天空晴朗少云,有益于辐射降温,使得湿度较高的空气饱和形成雾。春节期间机动车的高频使用以及烟花爆竹的燃放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加快了雾霾的形成。
危害:
1. 对人体的危害:雾霾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小颗粒,吸入后可引起咳嗽、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更为复杂的健康问题。
2. 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雾霾天气导致能见度降低,给各类交通运输如航空、铁路、海运、公路等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雾霾还可能对建筑物和车辆造成腐蚀性损害。
防治:
目前,依靠人为手段无法完全控制雾的形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应重点控制小颗粒的排放。必须合理规划工业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减少城市人为污染的重要手段;政府与媒体有责任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度。
社会各界个人也应采取相应行动:减少开车次数,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避免抽烟,学习并传播雾霾防护知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活动。
五、调查倡议
各地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提醒我们环境自净能力已达到临界点。对城市居民而言,这既是对现代社会触碰自然底线的警示,也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我们应对此负起责任,积极维护环境,保护生态。面对雾霾,真正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减少污染的坚定信念和实际行动。
雾霾的调查报告 3篇
调查背景:随着天气的变化,雾霾现象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尤其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济南,雾霾的情况愈发严峻。虽然一些地方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此反应慢半拍,采取的措施也显得不够积极,但也有不少人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作为济南的小学生,我们非常有必要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之中,因为在这场“毒雾”危机中,所有人都无一幸免。
调查目的:希望能唤起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行动中。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到XX日
调查人员:XXX
准备:纸张、笔、照相机。
调查结果:在部分区域,能见度不足500米,空气质量达到了中度或重度污染的级别。雾霾天气导致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地区的局部道路通行受到影响。春节期间,伴随着鞭炮声,雾霾再次蔓延——17日,河北、山东及长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严重的灰霾天气。济南已经连续两天处于“霾区”。
济南霾析
“毒物”成分尚待检测,PM2.5成为罪魁祸首
在今年1月,济南经历了19次持续的雾霾天,强烈的雾霾和刺鼻的空气让市民深感不适。当雾霾成为济南的常态时,它是否也潜藏着像“京霾”那样的有毒有机化合物呢?济南市已经开始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过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结果能够确认雾霾中是否含有危险的有机物。
尽管济南雾霾中的“毒物”成分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PM2.5(细颗粒物)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中科院的研究指出,危险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常常被误认为是氮氧化物,实际上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根据我们的监测情况,济南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氮氧化物的超标情况并不明显。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这种能够深入人体肺部的细小颗粒往往附着有毒物质,比如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于17日披露,2月9日至15日,受到烟花爆竹燃放的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有所恶化。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在74个监测城市中,PM2.5的平均超标率达到了42.7%,其中最大日均值为426μg/m3,最高超标倍数为4.7。
结论和建议:通过以上数据,大家是否感到震惊?最终的结论是,雾霾的主要元凶正是PM2.5。我们看到,有关春节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74个城市中PM2.5的超标情况达到了42.7%。我再次呼吁大家在春节期间减少放鞭炮的行为,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雾霾的调查报告 4篇
调查背景:
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城市的雾霾问题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过度的工业化及汽车数量大量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导致环境质量严重恶化。雾霾不仅影响了城市的能见度,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显著威胁。鉴于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实践时间:
20xx年x月
实践地点:
中国
实践内容:
调查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现状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了解政府针对这一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措施。
实践方式:
关注相关媒体报道、走访环境保护部门、向专家请教,同时进行现场观测和记录。
一、雾霾的定义
雾:在水汽充足、气流稳定的条件下,当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至一定程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造成能见度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雾。霾:是指由大量细小的空气污染颗粒物(如烟尘等)所形成的模糊现象。雾霾:即雾和霾的结合,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的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并且对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威胁。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在大气中的比例较小,但其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二、雾霾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影响我国气候的冷空气活动频率较低,风速小,大气层稳定,导致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稳定天气,特别是在华北地区,稳定天气的发生率已达64.5%,而这种天气模式使污染物在近地表层不断积聚,形成雾霾;另一方面,由于冬季气溶胶浓度偏高,近地面空气湿度较大,加之冷空气活动较弱,进一步促进了雾霾的形成。
(二)人为污染的影响。
PM2.5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使用柴油的大型车辆,包括大巴、班车及重型货车等。尽管小型汽油车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但在雾霾天气下同样会转化为颗粒物,进一步加重雾霾的程度。除了交通排放,冬季燃煤及工业废气也是主要的污染源,这些悬浮颗粒在静稳空气中反应生成更大的颗粒,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现代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不断增多,阻碍了空气的流动,导致大气中的静风现象加剧,增加了低层空气的污染物积累。逆温现象发生时,上层气温比下层高,空气流动受到限制,导致雾霾难以扩散,污染物在城市中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严重的气候现象。雾霾天气的湿度大,进一步加速了有害物质的转化。
(四)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国过度依赖GDP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虽然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却也伴随着巨大的污染。为了吸引外资,我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也加剧了交通污染,专家指出,汽车尾气的排放环保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占比可达PM2.5的20%-25%。
三、雾霾的危害
1. 雾霾天气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频发,特别是哮喘和过敏性疾病患者,雾霾中吸入的颗粒物量是清新空气的100倍,增加了健康风险。
2. 雾霾也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隐形杀手”。雾霾天气影响含氧量,易导致呼吸不畅,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以免受到伤害。
雾霾的调查报告 5篇
一、调查背景
新学期伊始,石家庄的雾霾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更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隐患。那么,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市民对此又有哪些看法呢?为了探寻这些问题,我们在学院团委书记的指导下,对石家庄市及周边农村进行了一次关于雾霾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流程概述
在20xx年3月2日上午,13名调查员骑车前往石家庄北部的柳辛庄村。调查员分成两人一组,随机对各个年龄段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交流的方式来了解情况,并做详细记录。
当天下午,调查员又分别乘公交车前往省博物馆和社区,再次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记录。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发现大部分石家庄居民对雾霾天气有所了解和关注,但大多数人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危害不大,且佩戴口罩不够方便,这表明公众对雾霾对健康的实际影响了解不足。(建议:应开展关于雾霾危害的宣传活动。)市民对于雾霾成因也有不同看法,普遍认为鞭炮和汽车尾气并非主要来源,主要还是一些大型工厂的排放。至于出行方式,许多人更倾向于在雾霾日佩戴口罩步行或乘坐公交,既环保又经济。大多数人选择在雾霾天气时不外出,除非有重要事情,这一选择颇为明智。
调查还显示,农村地区几乎不再焚烧秸秆,而是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既节约了劳动力,又有利于环保。我们了解到部分农户在冬季使用电暖气取暖,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在博物馆的调查中,大多数市民认为汽车排放和烟花爆竹并不是雾霾的主要原因,工厂的污染才是根本原因。市民们纷纷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加强对污染的治理,例如限号行驶、减排汽车尾气、加强企业监管等。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能单独完成的,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环保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
四、雾霾天气的成因
1. 大气压低,空气流动性差,导致空气中微小颗粒物集中在一起。
2. 地面灰尘多,空气湿度低,车流和人流也会搅动灰尘。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城市汽车数量激增,排放的尾气对雾霾形成有影响。
4. 工厂造成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时排放的污染物。
6. 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
7.烟花爆竹的燃放增加了污染颗粒物。
五、雾霾天气的危害
1. 影响呼吸系统:雾霾中含有多种有害的空气化学颗粒,尤其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会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可能引发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长期接触则可能诱发肺癌。
2. 影响心血管系统:雾霾天气中的污染物较多,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尤其在湿度较高的雾霾天气中,可能导致胸闷和血压升高。
3. 造成传染病增加:雾霾天气会增强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4. 影响儿童健康:由于雾霾天气导致日照减少,儿童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可能引发佝偻病和生长缓慢。
5. 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雾霾天气容易使人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6. 影响交通安全:雾霾降低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六、防护措施及建议
1. 尽量减少外出:在雾霾天气中,空气中存在着大量颗粒物,严重影响健康,尤其是对老年人和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更应减少出行,并在户外活动时佩戴口罩。
2. 限制晨练:早晨的空气流通差,在雾霾天气中晨练会对呼吸道造成更大刺激,应避免在此时锻炼。
3. 注意个人卫生:外出后应尽快洗脸、漱口,换掉外出时穿的衣物,去除污染物残留。
4. 饮食方面应注意:
A. 多喝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B.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火锅等重口味饮食。
C.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鱼类,黑鱼汤是不错的选择。
D. 饮食应当清淡,多吃新鲜蔬果,如银耳、梨、柿子、百合、萝卜、荸荠等润肺食品。
雾霾的调查报告 6篇
再次面临雾霾的侵袭,城市瞬间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般的景象,迷雾重重;PM2.5的监测和通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份关注。社交媒体上充斥着调侃、忧虑和深入探讨的声音。然而,我们对空气质量究竟知之多少?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又是否准确呢?只有通过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规避危害,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参与到防治工作中。
最近,商报高校媒体实验室与相关机构联合,苏州科技学院新闻专业的同学们以及“碧水蓝天”环保协会的伙伴们共同开展了一项以“我对空气质量了解多少”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走访了苏州高新区、吴中区和姑苏区的200多位居民。
过去苏州的空气状况
市民们的回忆
李先生71岁 苏州本地居民:“以前我住在木渎灵岩山上,远望太湖,清晰可见。但现在可不行了,特别是望向城市,满眼都是模糊。”
柳女士41岁 居住苏州16年:“十年前,我住在桐泾公园附近的时候,晚上看天上的星星算是能数得过来,现在一颗星星都看不见。”
柴女士60多岁 苏州本地居民:“现在这个时节,苏州的花开得正艳,一遇到雨或雾,我总想深吸一口气,那雨水的气息夹杂着花香,清新又透彻。真是怀念那种感觉,可如今出门呼吸,尽是汽车尾气和尘土的味道。”
潘先生29岁 苏州本地人:“小时候白天可以看到三四公里以外的东西,现在根本不可能。如今的天气就像老年人得了白内障一样模糊。”
49% “大概了解雾与霾的区别,但说不清楚”
专家解读 雾与霾是两种现象
雾霾近年来频频成为热议话题,但对它的具体定义,很多市民却难以清晰说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9%的人“完全不知道雾与霾的区别”,而49%的人则“大概知道有差别”,但细节无法明确。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与预警的张晓华工程师告诉我们,雾与霾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气象现象,其中雾是近地表大气中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为的水蒸气凝结物,而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细尘埃所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现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相对湿度的高低,湿度达95%以上称为雾,低于80%则称为干霾。
“在实际生活中,雾和霾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大家习惯性地将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张晓华补充道,霾的主要成因在于空气中的大量PM2.5颗粒物。
“目前苏州面临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来源多样,包括燃烧化石燃料、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和二手烟等。”张晓华进一步说明。
28% “认为苏州的空气污染情况严重”
专家表示 国家新标准促使空气治理
雾霾新闻大多聚焦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但在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的苏州,同样面临雾霾带来的困扰。据苏州气象台统计,20xx年苏州的霾天数达到143天,比20xx年仅减少9天。在20xx年1月18日至20日和1月30日至2日期间,曾出现连续的中度至重度雾霾天气。
调查显示,64%的人认为苏州的空气污染情况一般,而28%的人认为问题严重。实际上,空气质量的变化是连续的,近年来主要监测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均有所改善,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当前苏州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PM2.5污染。”张晓华解释道。
他还提到,目前空气质量评估有六项指标,分别对应六种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以及PM2.5。“PM2.5之前并未纳入监测,但自20xx年国家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之后,标准收紧,导致大家频繁注意到PM2.5的超标现象,这实际上是国家促使空气治理力度加大的结果。”
7% “每天查看空气污染指数”
专家建议 关注空气指数非常重要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多种危害。调查中,77%的人普遍认为雾霾会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却鲜有人意识到它对生育能力的影响。雾霾天的阳光减少,对儿童成长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意识到空气污染的危害后,往往会尝试避免这些威胁。但事实上,许多人对于天气的认知仍停留在感官层面。
调查显示,48%的人表示偶尔关注空气污染指数,只有7%的人每日查看。居住在高新区的刘先生表示:“自从PM2.5被提及后,我对空气质量和天气的敏感度提升了不少。每天早上都会关注天气,期盼能有一个好的空气。”他坦言,作为个体商户,他的生意也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天气不好,顾客减少,我的生意就受到了影响。”
调查显示,62%的市民选择佩戴口罩来抵御雾霾。年轻的妈妈范小姐表示:“孩子还小,不太适合戴口罩,他也不配合。我觉得戴口罩只是心理安慰。”柳小姐也表示同样观点:“虽然我戴着口罩,但觉得没太大用处,还是戴着吧,总是给自己点安慰。”
也有市民表示“出门不戴口罩”、“公司发口罩,自己不戴”,甚至有人坦言“家里有防PM2.5的口罩,但几乎不使用”。学过气象的陈先生说:“我以前戴口罩,但是见周围人不戴,感觉自己像个怪人,后来就不戴了。”
实际上普通口罩难以阻挡PM2.5颗粒,而专业级口罩又不适合长时间佩戴。张晓华建议,当空气质量不佳时,尽量减少外出、关闭窗户,并尽量避免户外运动。
对于大家关心的“何时开窗通风最好,何时外出锻炼适宜”等问题,张晓华表示:“目前城市的污染属于复合型,最好的方法是时刻关注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
苏州在八个不同区域设有环境监测点,覆盖整个市区,环保局的官方APP“苏州空气质量”会实时发布相关信息,如果需要锻炼或外出,建议查看离家最近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数据。”张晓华建议。
96% “认为雾霾与个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专家指出 节约能源即是保护空气质量
面对恶劣的空气质量,我们能做些什么?调查显示,45%的市民认为“政府是治理雾霾的主要力量”,而36%的人认为“公民也应承担部分责任”。翟小姐表示:“我对雾霾治理前景还是乐观的,政府在加大力度,比如北京出现的蓝天,就是政府努力的结果。”
“不过,在等待国家建立完善治理体系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再强大的政府无法单独解决污染问题,它需要每个普通市民的参与和努力。”翟小姐补充道。调查显示,96%的人认为雾霾的形成与个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65%的人愿意为改善空气质量而减少开车出行。陈老爷子说:“我只能劝家里的孩子尽量少开车。”
张晓华也指出:“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都与保护空气质量有关。例如随手关灯、节约纸张、出门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等。大气污染大部分来源于能源的消耗,节约能源就是保护空气质量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