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信状况评估报告

34小时前

我市企业信用状况调研显示,66.37%的企业认为信用环境较前两年改善,81.94%的企业重视合同与信誉,企业信用意识显著提升。参与信用评估的企业中,94.93%拥有A级及以上信用等级。然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薄弱,仅36.56%的企业建立了相关体系,144家企业尚未建立。调研还发现,信用问题主要表现为拖欠货款、合同违约及假冒伪劣产品,执法力度不足和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是造成失信现象的根本原因。企业建议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和惩戒措施,倡导诚信道德观,推动信息共享和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以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企业信用状况调查报告

 一、我市企业信用状况调研概述

 根据调查结果,企业对我市当前的信用环境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反馈。认为我市企业信用情况比前两年有所改善的企业占66.37%,认为没有变化的企业占31.84%,认为有所退步的企业则占1.79%。对我市的企业信用状况总体评价为优秀的企业占6.73%,评价为较好的企业占50.67%,认为一般的企业占41.70%,评价为较差的企业占1.79%。

 1、逾六成企业参与过信用评估。调查数据显示,有138家企业在近几年参与过企业资信评估,约占被调查企业的60.79%。在这些参与评估的企业中,拥有A级及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达94.93%。其中,AAA级企业占53.44%,AA级企业占32.82%,A级企业占13.74%。而资信等级在BBB级以下的企业仅占3.08%。

 2、超过八成企业重视合同和信誉。调查显示,有186家企业认定自己为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占比81.94%;25家企业曾被评定为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占11.01%;而只有16家企业未被认定,占7.05%。

 3、企业信用意识显著提升。调查发现,有182家企业认为加强信用管理极为重要,占80.18%;有43家企业认为重要,占20.77%;仅有2家企业认为一般,占0.97%。调查还表明,诚信是企业合作成功的基石。在询问同一企业过去三年多次成功合作的主要原因时,选择双方诚信的企业占96.04%,利益一致的占70.93%,规范运作的占65.64%,长远共识的占48.89%。在被问及与合作方合作前是否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时,所有被调查企业均表示会了解。关于了解途径,59.47%的企业选择通过与合作方相关的业务公司获取信息;53.74%的企业选择借助工商或金融部门;29.07%的企业选择合作方的推荐;23.79%的企业则通过合作方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选择其他方式的仅占1.76%。

 4、企业主营产品的等级评价普遍一般,但对青岛产品的信誉度评价较高。在对企业主营产品进行等级评分时,只有0.88%的企业评价为国际水平;23.35%的企业认为是国内先进水平;62.99%的企业认为是国内一般水平,26.43%的企业认为属于国内落后水平。在对青岛产品信誉的评估中,有14.22%的企业认为青岛产品信誉极好;70.67%的企业认为好;认为一般的企业占14.67%;认为较差的企业占0.44%;认为极差的企业为零。这显示出企业对青岛产品的信誉度评价相对较高。

 5、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显薄弱。调查显示,仅有83家企业构建了信用管理体系,占被调查企业的36.56%;仍有144家企业未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占69.57%。这表明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方面仍需加强,需在提高意识的基础上,大力改善这一状况。

 二、我市企业信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信用问题的概况

 调查中发现,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信用意识相对缺乏,转入市场经济后,相关法律法规及失信惩罚机制并未及时跟进,导致部分企业钻法律空子,各种敲诈和虚假行为频繁出现,信用失衡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被调查企业列举出几种对其影响较大的失信行为:

 1、拖欠货款、贷款和税款。此项的认同率最高,达96.62%。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采用先发货后收款的财务结算方式,导致销售款项难以回笼,从而造成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呆账、死账增多,严重影响了正常资金运转。调查中显示某企业2002年的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14%,应付账款占9.36%,这表明携带着严重拖欠现象。二是银行贷款拖欠,部分企业到期不还贷款,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账和坏账,迫使银行提高贷款门槛。三是欠税情况,有些企业以各种理由逃避或拖欠税款,影响国家税收收入的按时完成。

 2、合同违约现象。此项认同率为53.30%。当前各类违约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产品定货合同、技术协议、投资及旅游项目等多方面。由于这些违约现象,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损害,企业对此深感痛心。

 3、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认同率为51.54%。部分企业为谋取暴利,利用非法手段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这不仅损害了优质品牌企业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调查中还列举了其他几种失信行为,包括质量欺诈、虚假信息披露、价格欺诈、商标和专利技术侵权等,认同率分别为:40.08%、31.72%、17.18%和13.66%。企业普遍反映在同行业中还存在偷工减料、欺骗顾客、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等不良现象,认同率分别高达69.60%、66.96%和61.23%。

 (二)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企业普遍认为,造成失信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执法力度不足,监管不力。两项的认同率分别为66.08%和43.17%。企业反映,当前我国企业信用法规建设尚显不足,尽管国家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涉及诚信守法,但仍不足以有效制止社会上的失信行为。企业还指出政府在信用监管方面力度不足,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淡薄,管理手段落后,执法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某些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2、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信用意识有待提升。受计划经济影响,市场经济中信用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社会未完全形成“信守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氛围,使得一些企业的失信行为得以滋生。对此项的认同率为64.75%。

 3、盈利状况不佳,短期行为显著。调查中有98.54%的企业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信用水平较高;25.99%的企业认为企业盈利不佳是导致不良信用行为的重要原因。63.88%的企业认为短期行为直接影响企业信用。部分企业急于求成,不愿通过辛勤努力寻求长远利益,而是倾向于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短期利益。

 还有11.89%的企业认为政策多变是原因之一,7.05%的企业提到从众心理,5.80%的企业选择了政府干预作为原因。

 三、企业对建立完善信用制度的建议

 1、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强化失信惩戒措施。调查中,呼声最高的建议占调研企业总数的88.11%。当前,企业迫切希望加快信用监管法律的立法进程,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实现有法可依。需增强信用监管的执法力度,确保执行严格。企业建议开展“诚信记分卡”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登记并定期公布。一些企业提议,针对失信企业要形成社会抵制的氛围,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要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定期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并向公众公布,让守信者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

 2、倡导社会信用道德观念,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此项认同率为43.61%。企业认为,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是山东经济的先导,城市形象至关重要。需加强诚信道德的建设,提高市民信用道德意识,加快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使诚信成为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引导企业完善自身信用管理制度,自觉规范信用行为,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3、推动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依法进行信用信息披露。此项认同率为46.69%。企业认为,当前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社会信用信息缺乏透明度是造成信用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企业希望能够建立区域或行业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依法收集、整理并公示企业的信用信息。有39.64%的企业建议进行分类的信用平台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

 4、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化信用服务。此项的认同率为42.73%。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建议进一步推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提升社会化信用服务水平。赋予信用服务机构相应的地位和权利,为企业在信用需求方面提供便利。

《企业资信状况评估报告》.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