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关于大学生校内社交行为的调研,校内社交平台的使用率高达22.47%,月活跃用户超3500万。调研涵盖了清华、复旦、浙江、上海交通和南开五所高校的57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结果显示,82.6%的用户通过朋友了解并使用该平台,用户交友主要集中在已认识的同学和朋友之间,且大多数不愿意主动与陌生人交往。交友优先选择以学校、专业和家乡为主,个人特征则不被重视。大部分用户在校内网的活动为信息交流和寻找旧友,交友动机非功利。调查还表明,线上交友并未显著改变现实中的交友状况,76.8%的用户认为使用校内网后人际关系未发生实质变化,主要是对原有友谊的补充,而新结识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较少。校内网主要作为现实交往的延伸,大学生倾向维护真实友谊。
根据某机构20xx年5月发布的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校内社交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拥有较高的使用率,达到22.47%,月度活跃用户超过3500万。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在校内社交平台上的交友情况,以探讨其对大学生社交生活的影响。
本次调研选取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开大学五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并开展了个案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样本为578份,包含男性289人,女性289人。
1、校内网交友范围的普遍化
调查结果显示,82.6%的用户是通过身边的朋友了解到并开始使用校内社交平台。80.4%的用户的好友数量在250人以内。在所有好友中,超过一半的人是之前就认识的,占被调查者的69.8%,而其中80%以上是曾经的同学或朋友,占36.2%。用户添加好友的主要渠道包括站内搜索、好友请求和好友推荐,分别占61.2%、59.9%和56.8%。(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知,校内社交平台的扩展主要依赖于朋友和同学的介绍,用户的交际圈主要集中在熟悉的朋友及具有共同特征(如相同的学校、专业等)的人群中,大多数用户并不热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找陌生朋友。校内网更多起到了现实人际交往的补充作用。
2、地缘、业缘与趣缘群体的接受度
在添加好友时的优先选择上,调查的用户对三项依据进行了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经赋值后发现,选择好友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学校和专业”、“家乡”和“共同兴趣”,而“外貌”、“性别”和“年龄”等个人特征则相对不被重视。
3、交友动机的非功利性
在“使用校内网经常进行的操作”调查中,选择比例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查看好友动态与状态、发帖及评论”、“更新个人信息及回复留言”和“查找熟人”,占比分别为60.5%、57.2%、52.5%。还有46.3%的人选择“与朋友聊天”。
大学生在校内网的主要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交流,包括查看好友的动态和留言回复;另一类是寻找旧友。接近87.5%的用户表示不常浏览陌生人的空间,只有8.5%的用户会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
这表明,大学生使用校内网并非出于功利目的,主要是单纯的交流与寻找熟人。绝大多数用户不积极查看陌生人动态,因此并不具备通过交往认识对自己有益人际关系的动机。虽然校内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建立联系,但其实际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4、遵循线上线下交往的双轨法则
线上线下交往的双轨法则指的是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一部分交往在网络上进行,而另一部分依旧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例如,部分朋友仅在校内网保持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交往,而另一些朋友则在现实生活中与校内网双向联系。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校内网,还体现在其他网络交际平台上。
经过调查,校内网并未显著改变大学生的现实交友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户使用校内网后的人际关系没有明显变化。
调查显示,76.8%的用户认为,使用校内网后,与生活中朋友的关系未发生实质变化。认为校内网增进原有友谊的用户仅占23.2%,这部分用户通常通过校内网找到了失联的老朋友,恢复了现实中的联系。
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朋友关系与校内网的使用关系不大。通常,与现实生活中保持联系的朋友在校内网也频繁互动,而与原本联系较少的朋友,通过校内网联系后,现实中并未增加交往。
(2)通过校内网新结识的朋友未能实现线上线下交往。
在调查中,用户好友中原本就认识的人占大部分,达到69.8%,即通过校内网新结识的朋友相对较少。进一步调查显示,在线下与新认识的朋友经常联系的用户仅占8.3%,大多数校内网用户与新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交往,即未能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结合。
校内网对大学生现实交友的影响相对有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校内网建立在真实关系的基础之上,主要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与补充;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交往持冷静成熟的态度,他们通常不愿意花过多时间在虚拟互动中,而更倾向于维持现实中真实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