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与道德养成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与课程,我们力求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尊重。这一学期的德育工作旨在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价值观基础,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更在品格上逐步成熟。
继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各级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工作要点和学校工作计划,以师德为保证,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设与运用,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优秀的人格素养为重点,以全面贯彻新的课程理念为核心,切实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人数48,其中男生29人,女生19人。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渴望聆听、观察和体验,然则耐心不足。学生们愿意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性格开朗活泼,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身体快速发育的特征。
与二年级儿童相比,他们的朋友明显增多,已经开始成群结队地玩耍,彼此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
由于行为活跃好动,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极强,常常出手不稳,碰触铃铛、翻看相册、玩弄同伴的玩具等,因而常受到批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指责仅能起到短期效果,孩子们并不气恼,过一会儿便恢复原状。
三年级学生开始显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倾向于做有利于自己的事,讲有利于自己的话,逃避不利的事情。这一阶段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同学争吵时,询问争吵原因时,双方往往只会说对自己有利的理由,而忽视不利的一面。这种现象表明,三年级学生尚未掌握合理反驳的能力。这一阶段相较于二年级,学生的动机更复杂,反映出他们有意识地回避不利情况。面对家庭争执或同学冲突时,家长和老师应倾听双方的意见,自行进行判断。在事后应从失败处告诉孩子:不敢承认错误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三年级学生感受到的压力相当明显,老师的授课量较大,家庭作业也繁重。指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成为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应鼓励他们观察自然生物和地形景观,写下自己的体会,从而提升综合观察与思考能力。
三年级学生展现出创造力的潜力,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支持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必要时可进行创造力的测试,以便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发展。
三、工作目标及工作措施
本学期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师德教育为保障,以生活化、社会化为基本形式,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道德基础。
工作中,将通过活动和言传身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支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学生具备环境意识、公民意识、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服务意识;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培养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关心集体、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具备自强不息、自我保护、明辨是非、协作竞争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其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建设者。
具体工作:
1、开展富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环保、检查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1)与少先队共同组织每周的升旗仪式。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各班级开展实践活动: ①、美化校园,人人有责;(班级实践活动内容)
②、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一部分,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应该做些什么?(班级讨论内容)
③、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现象,应该如何应对?(班级座谈会)
(3)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进行法制和交通安全教育。(班级讨论内容)
(4)班主任除担任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外,更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知心朋友,特别关注那些相对内向的学生,多与他们谈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青春期问题。
(5)利用班队会时间适时进行科普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使他们能够科学、客观地认识自然,抵制封建迷信。
(6)作为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在最后这个学期可以为母校作些什么?(班级讨论内容)
2、严格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常规养成。
继续强化学生的常规和养成教育。以《家校礼仪常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要求明确、内容具体、训练有素、方法灵活,善于指导,常抓不懈,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达到七个达标:升旗仪式;校内外文明礼貌;一日行为习惯;课内外行为;间操及课外活动;眼保健操;卫生清洁和身心健康等七个方面。严抓班级卫生清扫与保持,及时表彰遵守规范的典型,增加对违纪行为的批评力度。
3、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校内义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系列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公众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养成教育融入各类实践活动当中。
4、加强法制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基本法规,加强警校共建,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抵制任何邪教组织及不良事件。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学生学习各类安全法规,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
5、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将德育教育工作拓展到校外,构建社会化德育教育体系。落实家访制度,利用“家访记录”,巩固并拓展家长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其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理解、支持并配合学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