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计划(实用4篇)

602个月前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不仅是课程安排的简单叠加,更是对学生情感与创造力的深刻启迪。在这个重要的阶段,音乐教育不仅教会孩子们音符与旋律,更引导他们在乐音中感知世界、表达自我。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丰富的音乐体验,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符中找到自己的乐章。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围绕审美为中心,以兴趣作为驱动力,旨在让学生与音乐保持紧密的联系,享受音乐的美好,并通过音乐提升生活的艺术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心理的需求,结合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音乐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强化音乐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连接。音乐教育应着眼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一到五年级共计十七个班的音乐课程。从整体来看,学生在音准、歌曲接受度和音乐表现力方面表现良好,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学习热情高涨,课堂纪律表现较好,积极参与发言。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十七个班级的音乐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我着力在视唱练耳和音乐知识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同学的音乐基础知识仍显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以便巩固和完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保持好奇,能够模仿使用声音或乐器,随着熟悉的旋律哼唱或做出身体反应。

(2)能够辨认不同类型的男女声,了解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识别其音色。

(3)在感受音乐节奏与旋律时,能够初步区分节拍、旋律的高低、快慢与强弱。

(4)能够识别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用身体动作或色彩进行相应的表现。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能够识别不同情绪的音乐,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体验并简洁地叙述音乐情感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听取各种儿童歌曲,包括颂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艺术歌曲等,能够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器乐曲,能够通过身体律动或打击乐器对音乐做出反应。

(3)能分辨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初步辨识小型音乐体裁与形式,并能根据主题描述曲名,每学年学习2至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一些代表性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舞蹈及器乐曲,并认知其风格差异。

(2)聆听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技巧,能够适应指挥和前奏的反应。

(3)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进行有表情的独唱或合唱。

(4)能够对自身和他人的演唱给予简单的评价。

(5)每学年背唱4至6首歌曲。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乐于参与综合艺术表演活动,享受其中的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中能扮演角色。

(3)能够对自己的表演及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利用已学歌曲识读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识别音名、音符、休止符及常用记号。

(3)能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能够即兴创编与歌曲情绪相符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利用各种音源和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作音乐故事或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现象。

(2)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和CD等媒体中收集音乐素材。

(3)积极参与社区或乡村的音乐活动,开展音乐交流。

(4)参与音乐会或当地民俗活动中的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接触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理解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结合熟悉的影视作品,简要描述音乐的作用。

3.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能够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读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够完整背唱所学歌曲,参与各项演唱活动。

2.能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并用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节奏。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用人声或乐器模仿自然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多元化课堂形式,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等特点,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3.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4.设计每堂课的导入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课外音乐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其在生活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6.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并在本校应用,以拓宽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 第2篇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1)通过演唱练习,使学生的声音自然流畅,做到圆润且富有弹性。

(2)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常见音符与休止符,掌握它们的名称及时值;能够区分并标记二拍子和三拍子音乐作品中的小节与节拍。

(3)在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初步掌握旋律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增强情感体验能力,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进而提升欣赏水平。

二、教学分析:

小学三年级音乐课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乐理知识逐渐增多,学生开始学习视唱乐谱,为之后的音乐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教学中可采用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音乐游戏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吸收音乐知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此阶段至关重要,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逐渐形成个人的见解。此时的学习对未来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需紧抓这一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 为确保学生能够高效上课,备课时需注重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同时关注学生的特点。

2.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设计每堂课的导入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形式多样,内容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和表演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并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聆听《童年的回忆》,表演《摇啊摇》

第二周:聆听《我们多么幸福》,表演《小酒窝》

第三周:聆听《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

第四周:表演《草原上》,演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第五周:聆听《同伴进行曲》,表演《哦苏珊娜》

第六周:聆听《船歌》,演唱《原谅我》

第七周:聆听《牧歌》,表演《小牧笛》

第八周:聆听《小放牛》,表演《放牛山歌》

第九周:聆听《小白菜》,演唱《妈妈的心》

第十周:聆听《鲁冰花》,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第十一周:聆听《樱花》,表演《四季童趣》

第十二周:聆听《雪花飞舞》,表演《捉迷藏》

第十三周: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表演《钟声叮叮当》

第十四周:聆听《灵隐钟声》,表演《美丽的黄昏》

第十五周:聆听《对鸟》,演唱《一只鸟仔》

第十六周:聆听《空山鸟语》,表演《小乌鸦爱妈妈》

第十七周:聆听《丰收之歌》,演唱《桔梗谣》

第十八周:聆听《丰收的喜悦》,演唱《圆圆和弯弯》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 第3篇

教材分析:

1、三年级的音乐教学以(音乐)文化为核心,以(音乐)学科为主要支撑,着重加强实践与创造,促进综合素养和知识渗透,贯穿始终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四年级的教材设计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歌曲、欣赏音乐作品,同时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乐谱练习。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共计20周,每周安排1.5课时,具体计划如下。

2、复习音乐的基本内容与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本和大纲的核心要求,初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适应现代学习的根本方法。

个人计划:

1.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是我的职责所在,本学期我将认真研究教材,做好课堂准备,确保按质按量地完成每一节课,并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我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尽量减少请假频率。

2.作为音乐教师,我必须时刻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本学期我将加强对歌曲、舞蹈、钢琴等基本功的练习。鉴于音乐学科的独特性,学校应为音乐课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以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

3.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将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业余时间提升关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知识,增加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进而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我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虚心请教,积累更多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具体措施:

1、根据教学大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过程,深化对音乐概念的理解。

2、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阶段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应用能力。

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单元    3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四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第六单元    3课时

第七单元    3课时

第八单元    3课时

小学教学计划音乐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1、立足音乐学科的独特性,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音乐教学中。

2、科学调整知识传授的逻辑顺序,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努力平衡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3、做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1、突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注重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致力于提升其音乐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高尚情操。

2、在整合原有教学内容的新增加了音乐创作及相关文化的元素,强调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人文素养,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育的重要途径。

3、本册教材包含8个单元,每个单元由演唱、演奏、欣赏和活动四个模块组成。其中,“活动”模块包括“表演歌曲”、“律动”、“音乐游戏”、“集体舞”、“小小作曲家”、“展示才艺”、“小小音乐剧”等丰富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普遍对音乐充满热情,喜爱唱歌,但因基础差异,部分学生在视唱、识谱及听辨能力上未能达到年级标准,影响班级整体表现。提高这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一、二年级的初步乐理知识学习,他们已形成一定的音乐常规,但仍需在节奏、演唱技巧、识谱与欣赏等方面进行深入训练。

四、教材目标及要求

充分考虑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心、好动性和强模仿能力,采用歌唱、舞蹈、图画与游戏形式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方式。

聆听音乐的材料应短小有趣,形象生动。

1、在识谱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拍号、听音、换气及渐强渐弱等音乐符号,通过训练让他们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不同风格和内容的歌曲,灵活运用换气符号,并在歌唱中展现出二拍子与三拍子的不同特点。

2、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知识,使他们能够自信地识唱简易歌曲。

3、在学习歌曲时,通过艺术形象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培养他们的爱心、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提升理解和表现歌曲的能力。

4、在欣赏方面,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欣赏国内外名家作品,并熟悉民族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习惯,发展听觉、记忆力与想象力,了解祖国悠久的音乐文化,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唱歌:

(1)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发声和演唱技巧,防止误用嗓音;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发音技巧和气息控制。

(2)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和难点,注意在演唱时控制音高、节奏和情感表达。

2、演奏:

初步学习竖笛的基本演奏技巧。

3、听赏:

(1)了解人声分类及演唱形式,并根据歌曲介绍中外音乐家。

(2)加强情感体验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4、识谱:

掌握基本音符、休止符及简单的节奏,并在实际活动中灵活运用。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视唱和识谱能力。

2. 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进行教学。

3.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歌唱、欣赏和游戏,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4. 善于启发与引导,挖掘学生的潜能。

5. 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

(1)指导学生以正确的姿势与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2)教授学生正确的练声技巧;

(3)初步欣赏一些小型器乐曲,掌握音乐欣赏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音乐知识学习,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兴趣;

(5)通过“拍拍敲敲”、“听听想想”、“唱一唱”等练习,提升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

(6)通过律动训练,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7)通过集体舞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音乐课程教学计划(实用4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