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能力,以实现手脑协调的共同成长。本学期的课程目标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并引导其健康使用信息技术。教材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第一册,涵盖7课及17课时,重点在于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鼠标操作、图形绘制及图片处理技巧。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差异,教学措施包括明确学习目的、严格要求、增加趣味性、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理座位安排等,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融汇了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与探究性的基础课程,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索能力,以实现手脑协调、共同成长的目标。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为: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积极性,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负责任的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建立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继续使用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发布的《信息技术》第一册,共包含7课及17课时。由于本学期较长,因此将下学期的第一课《认识键盘大家庭》提前到本学期进行教学。这8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解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熟练掌握鼠标操作技巧;了解画图界面;运用常用画图工具绘制简单图形;掌握对图片进行复制、移动、翻转等处理技巧;学会在不同的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图片;综合性处理图片。教学重点在于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概念理解、鼠标的双击操作、文件的保存及打开方法、曲线工具的使用、以及图片的复制与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册教学内容,学生需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信息的定义及其传播方式
2、识别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工具
3、了解计算机,掌握开关机操作
4、熟悉Windows桌面及图标、任务栏、开始菜单、鼠标指针等基本概念
5、认识鼠标和键盘,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技巧
6、启动画图软件,了解画图窗口的构成
7、掌握各类画图工具的名称与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直线、椭圆、矩形等工具
8、理解撤销和清除操作的方法
9、初步学会文件的保存技巧
10、掌握橡皮工具的使用
11、初步学会曲线工具与放大镜工具的运用
12、学会按指定位置保存和打开文件
13、运用选择工具进行选择
14、掌握图片的移动、复制、翻转处理方法
15、学会在不同画图软件之间复制图片
16、掌握图片的缩放技巧
17、学会文件的另存为操作
18、熟练运用移动、复制、翻转与缩放等图片处理技巧
19、充分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20、认识键盘,了解操作规范
21、掌握基本键位的指法
22、能在记事本中输入文字
23、熟悉回车键、退格键及大写锁定键的功能
三、学情分析
本计划主要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我们学校位于农村中心,许多学生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以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大部分学生处于零基础阶段。而另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条件较好,早早接触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为熟练,但也有不少学生习惯于玩游戏,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出现较大差异。
四、教学措施
学生的兴趣并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为了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信息技术,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教师需认真备课,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以确保课堂40分钟的高效利用。
3、加强复习和巩固学习内容,增加学习材料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自主学习和师生示范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5、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采取合理的座位安排,进行好坏搭配,每组设置组长和副组长,促进同学间的互助学习,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并通过奖励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