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计划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动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观念。音乐教育要结合文化背景,强调音乐与社会、民族的关系,帮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教材编写围绕审美、文化和学科,以实践与创造为核心,力图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安排中,设置了多首音乐欣赏和歌曲学习,涵盖不同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参与演唱、演奏和创作,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与情感表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一、教育理念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过去的教材往往关注教师的讲授,教材的内容构建和教学方法的制定几乎都围绕教师展开,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体验却常常被忽视。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中心论”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现代教育理念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发展,教材编写团队认识到应从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音乐教育需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每位学生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音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潜能以及音乐参与方式都各不相同。音乐的非语言特性和其艺术的自由、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允许学生对音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材编写思路:围绕审美、文化和学科,以实践与创造为核心,注重综合和渗透,始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1、审美为中心在音乐教学中,需通过音乐的美感触动学生,以情感丰富的音乐陶冶学生,帮助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必备的音乐审美能力。
2、以文化为主线以往的音乐教材多从单一音乐角度出发,缺乏文化思考。国际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与文化的结合。经过学习,我们明白,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需广泛普及艺术教育,将音乐教育与文化结合,强调音乐与人、社会、民族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将音乐置于丰富的文化背景之下,以文化主题为组织线索。
3、以学科为基点作为一门学科,音乐必然有其自身的体系。教材将从基本的音乐要素感性体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涵盖音符时值、拍子、音色、舞步等,并通过具体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需的音乐知识。
4、加强实践与创造音乐课的实践性极强,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活动都涉及各类实践。学生在参加演唱、演奏、创作和鉴赏等活动时,才能获得直观经验,进而深入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音乐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感与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5、加强综合与渗透音乐的综合性体现在不同教学领域的融合,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以及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融。这种综合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其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但这种综合必须以音乐为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偶发性的局部结合。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与音乐之间最重要的桥梁,是人们感受和享受音乐的动力。在音乐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质与情感内涵,设计生动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安排
〈一〉欣赏《春雨沙沙》 2课时
歌曲《绿色的希望》
〈二〉欣赏《春江花月夜》 3课时
歌曲《小竹桥》
〈三〉欣赏《西班牙斗牛士》 2课时
歌曲《雪绒花》
〈四〉欣赏《牧歌》 3课时
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五〉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4课时
歌曲《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六〉欣赏《春节序曲》 4课时
歌曲《山林的歌》
〈七〉欣赏《彼得和狼》 4课时
歌曲《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