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和基本脉络,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需关注学生心理与学习状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教材分析强调内容的思想性与趣味性,重视史实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学措施包括鼓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历史活动课,实施集体备课和反馈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整体计划安排合理,涵盖重要历史内容,设置复习与测试环节,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提升实际运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思想感情的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鼓励教师开拓新的教学方式,改善当前教学手段,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明确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使用相关的历史资料,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目标,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知识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考往往反映社会现实,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社会辨别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可能有不成熟的想法,但这些想法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其学习兴趣,纠正学习态度,并时常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学习状况,找出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涉及七年级历史教材的上册部分,内容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概念,由文化课与活动课两种形式组成,以章节为单位。教材通过设定“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梳理基本的历史脉络。书中设计的探究性习题和“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答案并不唯一,从而拓宽历史知识面。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的综合与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突破原有学科的界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理解知识。在宏观层面上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层面上,着重于人文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基于学生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供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经验,通过鼓励积极深刻的体验,以及给予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引导
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和信任的态度,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参与的空间,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开展教学,探索实现能力目标的有效途径,将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培养有机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历史课程计划为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为全面提升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将侧重于基础知识传授,同时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是我们的宗旨,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为相似,历史作为他们接触的新学科,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纪律良好。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目的上不够明确,积极性不足,且缺乏综合归纳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我们选用岳麓版的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结合了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与知识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配有丰富的图文内容和趣味性课堂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涵盖从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的历程,详细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及其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变迁,分为24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跟历史发展脉络相关的重大事件与人物及其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而难点在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此情况,本学期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且准确。
2、依赖“内容标准”要求进行设置。
3、兼顾统一要求与个体发展的平衡。
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答题、小组讨论、故事分享等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复习,增强课堂纪律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利用课外读物和互联网探索古迹及名人轶事,拓展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提升探究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五,通过开展公开课及听课活动,课后进行评议,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2
2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2
3第5课公元纪年法第6课西周的分封2
4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2
5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2
6第11课百家争鸣第12课历史人物仿制活动2
7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2
8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2
9复习1——8课2
10复习9——16课2
11半期考试及评卷2
12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皇汉武第18课秦汉科技2
13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文艺第20课三国鼎立2
14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
15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2
16复习17——24课2
17复习测试一及评讲2
18复习测试二及评讲2
19期终考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在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1)班的历史课,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本学期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具体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较为接近。历史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新学科,因此大部分同学对知识的渴望较强,课堂纪律良好。然而,他们在综合归纳能力上还显不足,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使用的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易读且图文并茂,增加了许多有趣的课堂活动。
2、教材内容。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古代人类生活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包括不同阶段的兴衰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演变;难点在于如何进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思想教育的渗透。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认真备课,真正做到备好教材、学生情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要统一且明确;
2、以教材要求为依据;
3、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回答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故事。这些活动将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从而增强课堂的集中度和纪律性,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足。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小制作,借助课外读物、上网了解古迹及名人故事,拓展历史知识,提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
第五,实施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教师之间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六,进行公开课和听课,课后相互评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的初一历史第一册共22课,其中新课讲授需时22课时,单元复习4课时,期中复习2课时,期末总复习4课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在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将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本学期将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以下是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相似。历史课是他们接触的新学科,因此大部分同学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课堂纪律也较好。然而,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使用的是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材,该教材结合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与知识性,内容可读性强,图文并茂,增加了许多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
2、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难点则在于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分析,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认真备课,确保备好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要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为依据;
3、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
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答题、思考讨论和故事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使他们自觉复习当天所学内容。这将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纪律管理,及时发现和总结不足之处。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借助课外读物和网络探访古迹与名人故事,拓展历史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提升探究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进行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享资源,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六、上公开课和听课,课后进行互评,促进相互提高,以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共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22课时,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复习占4课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将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并围绕“六环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我们将团结协作,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互相学习,认真备课,确保每一节课的质量。结合教材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在本学期担任初一(2)班的历史科教学,经过观察发现学生基本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组织纪律性良好。但也有少数同学反应较慢,学习态度较为松散,存在一定的学习障碍。针对这一情况,计划在课堂与课后多花时间进行鼓励,着重做好培优扶困,力争缩小学习差距,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该书全面反映了课改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为框架。教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内容丰富且易于理解,课型设计科学合理。教材注重结合现代文化变化,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民族关系等重要史学问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涵盖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新教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设置了多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栏目,运用图文资料增加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四、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1周,第十一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考试。
五、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实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和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了解炎帝、黄帝及尧舜禹的传说,明晰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4、简述夏朝成立的历史,了解其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
5、描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的历史。
6、通过商鞅变法的实例,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了解汉字演变以及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如司母戊鼎。
7、了解“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8、探讨秦统一六国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帝进行大一统的重要历史,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重要性。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及祖冲之与《九章算术》的历史。
11、认识佛教传入与道教兴起的主要历史,《史记》和《资治通鉴》的重要性。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及人口南迁与河民族的交往。
13、探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4、了解《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的成就,以及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具体措施):
1、提升历史科的地位,使之成为学生心中的主科。
2、严格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0分钟”高效教学。
3、讲述名人历史故事,结合历史典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开展历史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演能力。
6、每节课后布置适量家庭作业和练习,以巩固知识,大约80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升临界生的学习成绩。
七、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教授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
2、备课组将依据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备课活动,明确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轮流主备主讲,进行专题讨论,提升教材理解和教学效果。
3、确保备课组内统一的进度、备课内容、测试题目、重点和难点处理方法。
4、开展互听课活动,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升。
八、拟定本学期教学设想:
培扶措施:
1、鼓励学生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推动互助学习,实行一帮一的学习方式,帮助中下生提高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的优势,带领“学困生”,分享学习方法,交流经验。
2、实施分层目标教学,根据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个性化辅导。
3、充分发挥优生的带头作用,营造“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对“学困生”多鼓励,注重心理沟通,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习问题。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科代表和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
5、作业布置和批改要因材施教,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九、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周次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周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元谋人2、北京人3、山顶洞人)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1、半坡聚落2、河姆渡聚落3、大汶口聚落)
第2周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与黄帝2、尧舜“禅让”3、大禹治水)
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之一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3周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家天下”的夏朝2、商汤灭夏3、武王讨伐)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1、西周的分封制2、贵族、平民与奴隶3、军队,刑法与礼仪)
第4周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齐桓公称霸2、问鼎中原3、合纵连横)
第5周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1、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3、商鞅变法秦崛起)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2、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第6周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1、孔子2、百家争鸣)
第7周第十一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编钟)
第十二课了解身边的“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二
第8周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楚汉战争)
第9周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废分封,立郡县2、车同轨,书同文3、焚书坑儒)
第10周期中考试复习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第十五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势力3、强化监察制度)
第13周第十六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2、张骞通西域3、丝绸之路)
第14周第十七课先进的科学技术(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3、《九章算术》)
第15周第十八课昌盛的文化(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2、司马迁与《史记》3、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第十九课寻访“丝绸之路”??学习与探究之三
第16周第二十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曹操统一北方2、三国鼎立3、官渡之战)
第17周第二十一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人口南迁2、淝水之战3、江南经济的发展)
第18周第二十二课北方民族的汇聚(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第二十三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1、祖冲之和圆周率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3、郦道元和《水经注》)
第19周第二十四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1、“书圣”王羲之2、顾恺之和绘画3、石窟艺术)
第20周期末考试复习
第21周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