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表现出高度兴趣,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和Windows系统操作上仍显薄弱。本学期将继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热情,重点教授计算机工作原理、LOGO语言绘图及初步算法思想。教材分为三个单元,涵盖计算机组成、网络应用及简单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教学措施强调实践与探索,通过多元化辅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促进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发展。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颇高,学习热情十分旺盛。尤其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计算机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整体掌握情况相对理想。然而,多数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仍显得较为有限,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础操作也尚需加强,部分同学的正确使用习惯尚未养成。鉴于六年级学生本学期的课堂特点,计划在本学期继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重点引导他们学习计算机理论和LOGO语言绘图,力求让学生熟悉并运用LOGO,从而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将使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共2课,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计算机系统,并完成与生活相关的任务,从而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第二单元为LOGO语言乐园,共10课,通过学习LOGO的操作,学生将掌握LOGO语言基本命令的使用,能够绘制简单图形,并学习使用重复命令和嵌套命令绘制复杂图形,了解过程的定义与调用等知识;第三单元介绍初步的算法思想,涵盖生活中常见算法现象、优化思路及描述方法,共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与工作流程,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认识LOGO语言及其各种命令,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熟悉常用算法,能够识别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与工作原理,并熟练使用LOGO语言基本命令进行绘图,掌握四则运算与表达式的输入技巧,了解打印相关知识,提升描述算法的能力,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深远影响。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育他们正确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奠定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操作的演示,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社会,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增强学习动力,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努力学习。
2、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实施中,通过认真学习其他学科及本学科优秀教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确保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稳固,关注中上生的进步,帮助学困生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1、揭示计算机工作的奥秘
2、与计算机建立良好关系
第二单元 LOGO语言乐园
1、初步认识LOGO
2、LOGO基本命令(一)
3、LOGO基本命令(二)
4、颜色设置与填充命令
5、重复命令
6、嵌套重复命令
7、过程使用(一)
8、过程使用(二)
9、带参数的过程
10、简单的计算
第三单元 算法思想初探
1、生活中的算法
2、算法优化
3、算法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 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方案。
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学初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切实做好“五认真”措施:
(1) 认真备课:
力求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研究疑难问题及相关实践。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标准,尽量提前1—2周备课,确保每节课都有详细教案。深入理解大纲精神,把握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十备:一备德育渗透;二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方法得当;三备基本概念;四备基本操作用语与术语;五备薄弱环节;六备疑难问题解决思路;七备实验操作的补充与成败关键;八备自学提纲;九备作业精选;十备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
(2) 认真上课:
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操作训练强化概念、形成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注重讲解与练习的结合,板书规范清晰,教态自然亲切,采用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能力培养,及时进行总结并做好教学反思。
(3) 认真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课前做好预习与复习,以巩固教学重点和弥补薄弱环节,强化信息技术术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4) 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
针对每一单元适时进行双基考核,并及时分析与纠正,查漏补缺。
(5) 认真组织辅导: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多元化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合适的操作习惯与方法,多关心、多提问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他们的特长。
2. 提升与补救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针对优秀学生可以适当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充实自我,并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技能与技巧;对于学困生在课堂和课后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与指导。对于特别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他们的特长。
3. 教研工作目标与计划。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学习与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并将实践活动转化为理论,学期结束时至少撰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认真学习小学信息技术“五不节”课堂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以确保上好信息技术课。
5. 加强远程教育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应对日益变化的信息技术教学需求。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第2篇
六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整体掌握情况还算良好,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实践上仍显不足,对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也不够熟练,个别学生尚未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考虑到六年级学生本学期的学习特点,我们将继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努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取知识,为下一阶段的计算机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对于重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点的掌握也将进一步加强。
教材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是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与明确的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联想到自身的经验。六年级上册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本册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走进计算机的世界
本单元主要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使用和防护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一课《走近计算机》,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并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流程。第二课《计算机的未来》,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发展的历程,感受科技的迅猛进步,并激发他们对未来计算机的想象。第三课《小小工程师》,通过讨论环境对计算机的影响及数据备份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第四课《安全小博士》,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第二单元 探索网络的秘密
此单元的教学内容集中在网络的实际应用上,强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查找资料、浏览图片、玩游戏和聊天层面,这很容易使他们低估网络的多样性。实际上,网络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查询天气、交通信息、网上购物等,学生只需用心,就能发现更多的应用场景。
第三单元 研究生活的点滴
本单元以简单的研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早餐与茶”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让他们体会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早餐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生活中小事的观察与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研究课题。
从内容来看,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知识点的介绍重点突出,内容适度分散,易于学生入门。
2. 学习方式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注重引导他们进行观察与思考(如:电子小助手),促进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归纳(如:旅游计划书)。
3. 学科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如:早餐的研究)。
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如:茶的真谛)。
5. 强调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
2.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树立科学学习的意识,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从小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性创新。
5. 学生能够通过相关练习进行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6.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将从网络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和过滤,教师需认真备课,准备健康积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心灵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 理解计算机的构成及其历史发展。
2. 掌握网络的用途,正确使用网络。
3. 使用电脑查询生活常识,让学生感受到电脑和网络的强大功能。
难点:
1. 理解计算机的结构以及简单的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3. 教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
本册的教学目标:
1. 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应用和防护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2. 突出网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展现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3. 能够应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资料。
教学措施:
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1. 注重实践,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支持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 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上机实践与课后作业,减少被动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
3. 强调学生上机操作,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及时分析与反馈,补齐短板。
4.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与辅导,采用多元化的辅导策略,激励学生思考,寻找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有兴趣的学生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其特长。
5.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6. 结合组织相关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有意识地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