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安排

204天前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教材设置9个小单元,涵盖数字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0-20的数字,掌握基本的加减法,理解物体位置和简单的统计方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供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兴趣和参与感。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关注他们的已有经验,设计适当的活动来强化知识。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1、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新的教材设计有助于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和客观事实中出发,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将能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概率、关系和算法等多样化的数学世界。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地位。数学的知识、理念和方法都应通过学生在实际数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观察、操作、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来达成数学结论。这样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建立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强调问题的探究性,题材丰富多样,信息呈现形式多样且可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答案并不唯一。这一切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刚入学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从“游戏”到“学习”的转变,使他们对“学习”的概念尚处在模糊状态,特别是在新鲜感消失后,可能会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这些孩子活泼好动,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大部分来自富裕家庭,受到家庭的宠爱,可能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任性、自私和娇气等。他们在学前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对本册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所不同,整体水平较一般,差异明显,个别学生甚至对简单的加减法都感到困惑,更有甚者连数字的书写都存在问题。经过一周的观察,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较短,行为习惯比较随意,部分学生在上课时甚至将脚放在桌子上。作为一年级的新生,课堂常规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过程,从整理书包、摆放学习用品,到回答问题和记作业,都是他们需要在这个学期内学习并逐步养成的习惯。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与独立思考的习惯,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这些孩子对数学充满学习的愿望,并具备较好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安排学习活动,多给予表扬与鼓励,以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保持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学期教学的内容及目标:

本册教材安排了9个小单元,主要包括:

1、数与代数:认识10以内的数字及加减法、20以内的数字认知、2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以及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还包括对钟表的认识和比较。

2、空间与图形:包括对物体的认识、位置与顺序的理解。

3、统计与概率:学习简单的统计和分类方法。

4、实践与综合应用:包含寻找与表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讨论生活中使用0的场景,分享整理房间的过程,探讨图书分类方法,调查日出日落时间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0~20的数字,能够准确数数、读数和书写,并初步掌握20以内数字的顺序,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概念。

2、对十进制有初步的理解,能比较20以内数字的大小。

3、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能够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4、认识符号>、<、=的含义,并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数字大小。<>

5、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概念,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6、理解物体的前后、左右及上下位置,并用语言表达。

7、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几何体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知道其名称并能辨认。

8、通过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能够认读整时和半时,理解时间的概念。

9、初步体验数据整理的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能根据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经历比较事物的数量、大小、高矮长短等过程,体验不同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参与简单推理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学习分类的过程,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5、通过认识20以内数字和加减法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初步的应用意识,并通过交流各自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立性。

6、在统计活动中,学生能体验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通过他人的鼓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3、初步培养观察的习惯,提升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结合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5、借助有趣和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四、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规的养成与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听讲、书写到记作业方式等都是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在课堂上应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以后的学习中也要持续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根据教学大纲调整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由于学生刚刚入学,面对新的环境,教学中应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吸引他们的教学环节,如游戏、故事与比赛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他们的数学感知,加深空间观念的初步理解,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富有趣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可能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设置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同时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4、重视学生的经验和感知,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以符合他们已有的经验。例如,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许多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但可能难以清晰表达题意,因此教学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快计算速度。增加对数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字的交流功能,初步建立数感。计算教学要体现多样化,允许学生使用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计算。

5、在练习和作业环节中,巩固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步骤。(1) 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2)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及时表扬优秀表现,树立班级学习榜样,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安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