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案

131天前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旨在以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兴趣。在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责任感和生活态度,同时强调纪律与规矩的养成。教学内容包括田径、体操、篮球等基本技能,以及队列与队形练习,辅以耐力和速度训练,确保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力,提升运动能力,教师还需关注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安排为每周3学时,共60学时,结合课堂的“三基”教育,力求实现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优良品质。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与变革。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

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养成定期锻炼的好习惯。

3. 强化对个人及集体健康的责任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弘扬体育精神,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 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与规矩。

 三、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小学体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教学,推动学生健康的提升,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的协调发展,为提升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1.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身的身体特点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常识及方法,培养锻炼的积极态度。

2. 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传统民族体育、韵律活动及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艺,掌握简单运动技能,进一步促进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

3. 培养学习各项运动基本技能的兴趣与积极性,树立勇敢、顽强、不骄不馁及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

4. 强调队列、队形练习,每节课均需包含相关训练。

5. 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如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与篮球比赛等技能。

6. 在课堂中增加辅助性练习,如定时跑、定距离跑等,以提高耐力和速度;通过原地抱膝跳、跳平台等动作增强下肢力量,提升立定跳远的表现。

7. 通过速度与耐力练习改善肌肉协调性和力量表现,运用小重量和无负重的方式提升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 强调队列和队形练习,确保每节课都包含相关内容。

2. 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耐力跑、立定跳远、铅球等技能的训练。

教学难点:

1. 通过反复练习提升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表现,增强各项运动技能。

2. 运用适当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速度与力量,通过协同练习提高动作的速度。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28名三年级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新接触体育课的一些学生,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掘潜力是当务之急。这一学年将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体育人才,同时强化课堂纪律,改善课堂常规,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但情绪波动较大,运动能力发展尚需加强。他们通常好动,运动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力量和协调性较低,但想象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我们将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通过适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培养坚韧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为主。根据学生能力和学校条件,重点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提升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能,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计划授课20周,每周体育课3学时,共计60学时。由于实际情况,可能会对课程安排进行临时调整。第一学期将重点进行队列与队形练习,每节课均需开展此类活动,同时也要包含基本体操、快速跑、耐力跑、立定跳远、铅球和篮球比赛等内容。课堂中还将增加辅助性练习,保持耐力和速度的训练,如定时跑、原地跳等,提升总体运动能力。每节课将尽量安排1至2个小游戏,提高学生参与感。

 六、教学要求:

体育教学应以提高学生体质为核心,加强课堂的“三基”教育,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1. 精心备课,确保教案的完整性,未备课不可上课。

2. 深入学习与贯彻教学大纲,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掌握教学原则与方法,科学组织教学。

3. 教师需注意良好的形象,举止得体,保持严肃自然的教学风貌,并在课堂前做好准备。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通过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和热情,提升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最大化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入每一节课,培养他们持续锻炼的习惯。

1. 强化课堂纪律,确保队列、队形与日常操练的标准。

2. 针对学生日常锻炼中的不足,开展专项训练,确保技术动作的规范。

3. 运用奖励措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4. 加强学生的队列与队形训练。

5. 重视课堂常规的强化。

6. 根据教学要求,提前准备场地与器材,教师需遵守上课制度,缺课需经学校批准,做好替代安排。

7. 在教学中,重视“三基”教学,同时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努力实现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

8. 教学方法应围绕增强学生体质,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安排运动量与强度。

9. 认真进行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量化教学资料并及时进行科学分析,指导教学改进,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作用,并定期进行培养与指导。

《三年级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案》.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