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程教学安排(通用2篇)

121天前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旨在根据新教材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计划强调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关注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鼓励自主探索,注重生活实践与数学的联系。教学目标包括:掌握20以内的数字及其运算,理解加减法及其应用,认识基本几何形状,培养分类意识和时间概念。教学方法将采用游戏式学习,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鼓励参与和合作。教师需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计划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兴趣及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篇

伴随着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设计也将迎来新的转变。这一变化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教材,以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特为一年级上册制定此数学教学计划。

一、明确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根本依据。

1、充分考虑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特点,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其提供熟悉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增加与生活实践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精选符合儿童兴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享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4、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创造一个积极的合作与探索的学习环境。

5、紧盯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当调整学生评价的方法,例如建立“课堂发言精彩摘录”以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

二、确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帮助学生熟练地数出20以内物体的个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字的顺序与大小,认识并书写0-20的数字。

2、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含义,熟悉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计算。

3、能够根据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与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并能够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5、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

7、初步认识时钟,能够识别整点和半点。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应用生活经验对相关数学信息进行解读,初步学会用具体数据描述简单的现实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4、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解决,并在合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与支持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保持好奇,乐于参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与归纳等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并纠正数学活动中的错误。

5、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动机,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6、从小培养认真学习、认真作业及书写规范的良好习惯。

三、采取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更多的游戏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避免过于难解或广泛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照顾中等生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任务,少一些单调的练习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适当向家长传授正确的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举行一次作业评比活动,看看谁的学习进步最快。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篇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的学生们年龄较小,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既新鲜又迷茫。不过,他们的天真和活泼使得他们在学习方面充满了热情。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并且拥有一定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动手操作或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他们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遇到复杂的问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还存在一些学习能力较弱、注意力易分散的同学,但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依然存在。在本学期的数学课程中,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敢于思考,不畏错误,具备问题意识,提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营造快乐学习数学的氛围。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应耐心给予指导,确保每位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字的识别和加减法、图形的认识、分与合、11至20的数字认识、认识钟表,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数学实践活动。

整个教材的安排以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主线。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字之前,首先进行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和位置认知等基础内容的教学;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之前,先引入分与合的概念。通过数数,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字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接触简单的分类,并感受到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通过位置认知,了解基本的方位概念。分与合的教学为后续加减法概念的构建和口算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教材通过设置小单元的方式,将各个知识领域交叉安排,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实际生活,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字;通过实际问题学习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相应的计算,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差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长短、高矮的概念;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和比较,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的特征。

(3)能够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等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2. 数学思维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基本的数感,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字的含义,用具体数字描述简单的事物;通过操作教具,了解数字的组成,以及“分”与“合”的初步思想,发展抽象和概括能力;在比较不同物体个数及两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备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依据地思考;通过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交流,尝试解释思考过程,感受思维的条理性;在多样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验思维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4)在分类和整理不同物体的过程中,初步培养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情境和问题,初步理解数学抽象和推理的意义。

3. 解决问题方面。

(1)能够用20以内的数字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不同的解决方法。

(3)能够与同学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4.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和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体验独立思考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4)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和问题解决,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明白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加强直观展示和实践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3. 引导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7. 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8. 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学安排(通用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