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课程教学安排

91天前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57名学生,约60%为中等生,优生和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各占20%。经过管理,学生的纪律性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作业及时性,需要改善。数学学习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已积累一定经验,能熟练进行基本计算,并在合作学习中取得进展。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面临挑战。教材内容涵盖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法、统计等,将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质疑精神。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小数及时间单位、理解统计图表和数据分析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与学习兴趣。将通过操作、讨论和实践等方式来实施教学,确保每位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发展。

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三年级的学生总数为57名,约有60%的学生属于中等生,优生占20%,反应迟钝或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占20%。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的纪律性有了显著提升,上课时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听讲,但仍有少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方面不够积极,作业质量也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未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并且对自己的错误缺乏主动改正的意识。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思考数学问题,熟练运用一、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在表内乘法方面,他们也表现得相对熟练,具备了计算乘法和带余数的除法的基础经验,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和思考。在合作学习方面,学生们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由于年龄和农村家庭环境的差异,本班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充分发展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位置与方向、除数为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等部分。

在空间方面,教材设置了能够通过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他七个方向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为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几部分内容是小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对后续的计算学习至关重要。例如,用两位数除以多位数的计算步骤与用一位数除法的方法基本一致,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学习也是小数乘法的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与小数相关的知识和问题,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今后系统学习小数及其四则运算做好准备。

本册教材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该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将在日常生活中频繁面对与面积相关的知识和问题,通过学习来提升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安排了对较大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学习,以及24小时计时法的介绍,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让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分析与平均数。教材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学习分析这些统计图,同时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初步理解其意义和实际应用,增强对统计在生活中作用的体会。

教材还专设一个单元,教学生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数学广角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等方式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运用这些思想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发现与欣赏数学之美。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能够: 1. 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熟练进行一位数乘法、除法,简单的两位数乘法和三位数除法的口算,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结合实际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过程,利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初步认识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读写小数并比较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个月及全年的天数,了解24小时计时法及其表示时刻的方法。

4. 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出的位置。

5. 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初步了解集合与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培养观察、分析与推理能力。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 先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尝试独立解决。

2. 在现实背景下感知和体验小数与面积的意义。

3. 通过直观和操作来展示位置与方向。

4.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和讨论,感知四边形变换的奇妙之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为有限,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形象思维与抽象计算思维相结合,促进讨论与交流,以达到内化效果,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数学方面取得不同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努力,是课改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些孩子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帮助后进生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成绩,同时激励基础扎实、智商高的学生进步,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及时批改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课余时间提供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旨在服务学生,原则是让每位孩子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将从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方式和方法出发,优化数学课的评价过程,合理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及掌握情况,重视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重视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发展他们的数感。

2.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 结合实际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与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理解,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分步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

7. 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

8.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课程教学安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