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案(通用2篇)

112天前

小学科学的教学计划旨在通过新编《科学》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围绕“物质特征与变化的观察”,包括六个单元: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与浮、溶解。每个单元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观察与实验能力,同时促进对科学的理解和应用。六年级课程则侧重微小世界、物质变化、宇宙与环境的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描述和总结能力。整体教学强调亲身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的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的教学计划 1篇

一、教材分析

新编《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而成。上册教材以“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设计了“观察大树”“寻访小动物”等实践活动。延续这条线索,下册确立了“物质特征与变化的观察”为主题,内容包括“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与浮”、“溶解”等六个单元。

在混合单元中,学生将观察物质混合现象,了解部分物质混合后成分保持不变,而另一些则会生成新物质,初步认识混合物的概念,并亲自动手制作混合物,学习简单的固体分离方法。

空气单元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理解空气的物质属性,同时开展有关空气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引导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一生单元通过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观察植物各生长期的不同特征,从而知道植物的生长周期,并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与分析数据。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让学生参与养蚕的全过程,观察蚕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概念,体验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

沉与浮单元探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运用沉浮原理制作小船和潜艇等。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与沙在水中的变化入手,引导学生探索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如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能溶多少食盐、溶解后的盐能否重新分离等。

二、学生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对花鸟鱼虫、日月星辰的探索心态,只要引导得当,能够转化为积极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

2、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科学课由各种活动构成,这使他们感到喜悦。然而,他们有时未能做好课前准备。

3、尽管过去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只关注事物表面,而未能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4、学生对实验有兴趣,却往往停留在表层,而不去探究内在机制。

5、受传统影响,学生整体上对科学重要性缺乏认识。

6、本年级共有7个班级,其中1班为小班(26人),2~7班为大班(57或58人)。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

1、学生在活动中能正确进行物质混合与分离操作,按照观察程序进行相关流程,能够根据事实判断物质混合是否变化;能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土壤,制定简易研究计划,了解土壤成分;使用身边的材料制成几种混合物。

2、教师需与学生一起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如透明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和抽气筒等。引导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进行感受、思考与表达。在探究活动后,学生应理解空气的透明特性和质量,知道固体、气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意识到可见物质的研究能反映不可见物质的特性。

3、通过种植凤仙花的活动,学生能够认识植物的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明白一粒种子可以长成一棵植物并再次结出种子,从而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体会珍惜生命的意义,学习爱护植物,掌握科学观察与数据交流的方法。

4、在养蚕活动中,学生能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以及动物与环境的联系,通过养蚕体验,提升对生命和生态环境的珍视。在观察蚕不同生长阶段时,能进行细致观察与描述,并能够提出问题,寻找更多观察内容。

5、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参与各类观察与研究活动,能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物体沉浮与其大小、轻重的关系,能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小船与潜艇。

6、引导学生从周围物质入手,观察物质之间的混合与溶解,鼓励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想象与解释,激励学生独立进行课外观察与分析活动,培养细致的观察习惯,渗透科学思想与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对探索周围世界的热情。

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深入研究教材,重视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采用多元评价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推测,尝试为同一问题提出多种假设与预测。在解决问题前,教育学生思考具体行动计划,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并考虑安全措施。

4、搜集第一手资料,教授学生进行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及绘制统计图表的方法。

5、组织探究活动后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帮助他们独立得出结论,避免强加教师观点。

6、充分利用教具、挂图和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引导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小学科学的教学计划 2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负责1、2、3班的教学。从上学期的表现来看,这班学生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浓厚,许多学生能在观察中发现细节,并带着浓厚的研究氛围。然而,不少学生对于科学课的研究方式尚不适应,缺乏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和总结的能力,实际应用的意识也相对较弱。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学生们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专注度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变得更加融洽,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了,学生们对“科学”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孩子们的探究潜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应当创造更多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于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以及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与习惯应当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是学生们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在前面的三年半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经历了多种观察、研究和认识周边事物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即将到来的学期里,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向哪些方面发展呢?我们期待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打开他们观察、研究事物的视野,引导他们进行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也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设计理念。在这一册《科学》教材中,学生们将学习微小世界、物质变化、宇宙与环境等四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

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四、各单元主要目标与要求

“微小世界”是向学生们开启的第一个探索窗口。在这一单元中,学生们将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多种物体。研究的重点首先是昆虫的身体结构,学生们将观察包括口器、触角和翅膀等细节,并探讨小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他们将研究晶体的形成,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糖、食盐等的结晶,这些现象往往会令他们感到惊奇。在本单元中,学生们还将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制作简易显微镜并利用其观察身边的生命活动。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帮助下,学生们的探索将拓宽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同时提升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物质变化”则是学生们探索的第二个窗口。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学生将观察和理解物质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这一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特别是在探究化学变化时,他们会认识到化学变化伴随的新物质的形成。

“宇宙”是学生们探索的第三个窗口。在此前的科学课程中,他们主要接触的是有关地球的物质和运动的知识。本单元将引导学生参与有关太阳、月亮及星体的观察与研究活动,学生们会观察月相变化,进行模拟实验以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以及日食与月食的现象。他们将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构建太阳系模型,并利用自己制作的观星图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会了解到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世界,还会意识到探索宇宙是人类持之以恒的伟大事业,期待着他们积极参与和努力探索。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案(通用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