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围绕学生生活和时代特点,设置了八个专题,包括自然奇观和科技成就等,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以专题为主线,整合内容,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增强开放性,鼓励与生活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包括识字、朗读、书写、口头表达等,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材设计提倡兴趣导向,强调实践活动与文化熏陶,关注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学措施包括多样化教学方式、基础知识训练、课外阅读引导和学习方法指导,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整体语文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照组别进行编排,整册共划分为8组,每组包含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体现了专题编组的特点。每个专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教育意义和时代感,同时强调了学习语文的独特性。
本册的8个专题依次为: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特设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得这些组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四年级上册教材继承了前一、二、三年级的特点。接触过前册教材的老师,应该对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以下是四个方面的简要概述。
1、明确教学目标,全面落实语文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依据此,提出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分别设定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为主线进行编写,专题思路得到了更广泛的扩展,除了思想内容外,“中外童话”从文体角度出发,而“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注重体验文章的表达方式。
在编写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简化头绪、加强整合”思想,教材在按专题编写时注重整合,确保每组课文围绕专题选择,导语与语文园地的设置也紧密贴合专题,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学习体系,使整组教材及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增强导学功能,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本册教材的编写既考虑到了教师的授课需求,也关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求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又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本”。这种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课文的前后或中间以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在精读练习里安排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接着,每组课文后设有“词语盘点”,供学生自查;“语文园地”中设有“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栏目,鼓励自主学习。
4、强化开放性,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学习应当超越课本,避免局限于课堂,因此教材的编写增强了开放性,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具体体现在:
一是鼓励学生运用生活实例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二是从生活实际需求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三是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阅读,如《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
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课内外学习的紧密链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到、用到语文。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识字达到201个,能辨认常见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习过的多音字,掌握部首查字的几种方式,能在字典中选择合适的词义,学会独立识字。
2、熟悉260多个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3、初步掌握钢笔字的书写,做到正确、端正、整洁;学习用毛笔临摹,练习基本笔画的运笔技巧,注意字形结构,养成认真临摹的习惯。
4、培养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能准确转述对方的话,初步学会完整叙述一件事情,条理清晰,语句连贯;能够听写指定内容。
5、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默读时带着问题思考并理解主要内容;学会运用自然段归并法和事件顺序分段;能理解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文章。
6、初步学会有条理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及周边事物,清晰记叙一件事情,确保语句通顺;能够写留言条,掌握普通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四、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本册教材明确了每个单元及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需熟悉这些目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课时目标,确保目标明确、可操作且可检测。
2、深化语言训练,特别是分段训练,但仍需重视字、词、句的基本功。朗读与默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并设计有效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训练。
3、落实单元训练的重点,教学应围绕各单元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要求进行,确保训练的有效性与实用性,避免走形式化的过程。
4、协调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确保各个方面相互联系。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注意表达方式,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听说训练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促进说与写的结合。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及时批改作业,熟悉教材。
2、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3、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觉性与主动性。
4、增加新知识点的训练量。
5、主动与各科教师及家长沟通,争取配合与支持。
6、持续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计20周,实际授课17周,讲读与略读课每周5节,共计85节;作文教学32节,总计117节。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2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堂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8人。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在识字、写作和口语表达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学习习惯也有所改善,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整体表现令人满意。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不够投入,存在贪玩现象,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强化,成绩提升空间较大。
二、教学目标
1、认读300个汉字,能够书写250个,并养成自觉识字的习惯。
2、能够用标准普通话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初步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感受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在交流中能够认真倾听,培养向他人请教和共同探讨的习惯。能够重点把握对方所传达的主要信息,并能简要复述,清晰表达个人见解和感受。
5、关注周围的事物,积极进行书面表达。能够将内容写得较为清晰和具体,具备书写简短便条的能力,并能有效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灵活应用所学,并将识字和写作训练放在重点。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知识,学会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写作素材,以提升写作能力。全面覆盖全体学生,扎实推进语言能力的训练。
4、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边思考边想象,鼓励他们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难点,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课文30篇,分为七个单元:第1~5课为“自然与生命”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美好。第6~10课为“探索与思考”篇,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来获取新知识。第11~15课为“观察与体验”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第16~20课为“经典故事”篇,侧重于理解经典故事的深意,感受故事中的人性魅力,明白对社会的贡献。第21~25课为“生活的点滴”篇,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清晰地表达经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书写。第26~30课为“历史与文化”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先辈为文化发展所做的努力。
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第3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42人,年龄普遍在10-11岁之间,学生来源较为广泛,因而他们的认知水平及文化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市,阅读面较广,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但也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孩子,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额外的阅读习惯。由于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和辅导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教材分析
(一)四年级下册教材继续保留一至三年级的特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突出母语教育的特征,融合现代教育理念,体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结合,努力构建一个“综合识字、早期阅读、自主实践、和谐发展的”教材体系。
(二)本册教材的特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强调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培养。
3、重视文化的熏陶,兼顾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4、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改进“语文百花园”的形式,丰富其内容。
(三)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本册教材继承前七册的设计理念,通过专题组织单元,共设有8个专题,分别为:成长的足迹、自然风光、科学与环境保护、爱国情怀、人与情感、故事的启示、和谐共生与文化交流。每个专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时代特色,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熏陶高尚情操与美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面貌;激励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各单元教材特点
每单元教材前方都设有导语情境图、课文及语文百花园三部分组成。1—7单元各由3篇精读及1篇略读课文构成,第8单元由2篇精读和2篇略读课文组成。
(五)教材的重难点
本册教材继续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表达情感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感受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本册教材的基础及学习目标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掌握识字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尤其是培养了查阅字典及广泛阅读的习惯,并能写出简短的记叙文。完成本册教材后,学生应能够认识190个字,写作200个字;能流利、有感情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体会关键词句的情感表达;能够独立阅读书籍,收集并分享图书资料;留意周边事物,展开想象,乐于表达,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与社会,通过书面和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想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2、会查阅字典,学习独立识字,运用上下文和字典理解词句的含义;能书写规范、整洁的正楷字,进行毛笔字临摹。
3、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进行默读训练,要求具备一定的速度,并能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疑问。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精彩句子,背诵指定的段落,并进行复述。
6、继续培养阅读的习惯,每学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万字。
7、能用普通话交流,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打动他人;讲述见闻时做到清晰明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在交流中认真倾听,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
9、能主动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收集资料并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相结合。
10、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生动的故事获得启发,学习做人的道理,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进度
周 次 单 元 周 次 单 元
1—2 一 3—4 二
5—6 三 7—8 四
9 期中考试
10—11 五 12—13 六
14—15 七 16—17 八
18—19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