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农村振兴战略,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和增收能力,特制定农民夜校教学计划。计划以村委会为依托,围绕党的政策和乡村振兴目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包括政策宣传、法律知识、农业技术培训、生活常识普及以及文体活动等,旨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夜校由村党支部负责组织,教师包括乡党委成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学员主要为贫困户和全体村民。教学形式多样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受益。通过这一计划,激励农民自力更生,共同推动乡村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农民夜校教学计划表 第1篇
为响应国家农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满足广大农牧民的学习需求,强化农民教育与引导,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并助力增收创富,依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乡实际,决定依托村委会活动场所,精心开展“农牧民夜校”,特制定本“农牧民夜校”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各级会议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为主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以“农牧民夜校”为重要阵地,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牢记党的教诲,感恩社会,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知识支持。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农牧民夜校”的举办,培养明白人和自强者,激励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让农民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三、组织架构
1.夜校校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第一书记为副校长。
2.夜校教师:由乡党委成员、村组责任人、乡村学校校长及农业技术人员等担任。
3.后勤保障:由村委会负责。
4.夜校学员:主要面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全体村民。
四、教学形式
尊重村民的学习意愿,结合农事活动合理安排课程,利用夜间或农闲时段,采用集中授课、分组学习、户外交流等形式,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理解授课内容。特别对贫困户,依据“六个一批”原则进行分类教学,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五、教学内容
1.政策宣传:通过夜校、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每家每户,提升农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尤其是关于扶贫等方面的内容,做到深入人心。
2.法律知识:定期请乡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增强村民守法意识,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农业技术:根据村民的需求,开展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村致富技能,由驻村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
4.信息获取:组织观看农业信息节目、阅读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托,指导农民掌握电商销售农产品的技巧,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5.生活常识:普及安全、卫生、环保等日常知识,培养文明的新风尚,使“洁净、整齐、规范、有序”成为常态。
6.文体活动:结合道德讲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交流分享,增强凝聚力。
7.民主决策:提高村务透明度,组织村民学习村规民约,让村民参与到民主决策及村务管理中,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
六、实施机制
1.管理团队: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与各相关单位对接合作,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活动计划:根据村民建议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及时更新教学课程,让每位村民都能提前做好准备。
3.活动形式:确保培训形式多样化,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保证每位村民至少每月参加一次学习。
4.过程管理:由第一书记牵头,明确责任人,规范化管理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定期报送活动总结及学员情况。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村“两委”要充分重视夜校工作,积极行动,做好夜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2.合理安排:由第一书记组织具体教学计划,确保村民能按时参与学习,做到人人受益。
3.强化考核:加强夜校的教学管理,记录学员考勤情况,确保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不到位的情况要及时整改。
农民夜校教学计划表 第2篇
为进一步推动农牧民夜校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农民夜校教学计划表。
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着重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实用技能,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努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通过组织“学知识、强技能、增收入”等主题活动,开展政策法规、科技实用、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激励广大农民树立信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农牧民夜校课程内容
(一)党员干部学习内容。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最新政策,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确保政策精神深入人心。
(二)科技技能培训。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培训课程,聚焦农业生产、养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等方面,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能,推动农业增产增效。
(三)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定期组织农民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指导农民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生活常识普及。开展卫生健康、灾害防治、安全用电等生活知识的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文体活动组织。结合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活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农民在参与中收获乐趣。
(六)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及时发布农业政策、市场动态、劳动力信息等,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动态,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七)经验交流平台。通过培训、交流会等形式,搭建农民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鼓励农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携手致富。
(八)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村务透明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村务决策中,通过民主讨论和投票等形式,使村民的声音得到充分体现。
三、实施机制
(一)农民夜校由包村干部牵头,村党支部全力支持,形成合力;在教学中要与乡内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
(二)夜校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制定每年的教学计划,每月至少开展两次课程,确保农民能提前做好准备。
(三)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集中授课,也要结合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农民夜校教学计划表 第3篇
为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平,促进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提升,使农牧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党的方针政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制定以下农牧民夜校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其后各次全会的重要精神,以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立足于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以增强他们的科技实用技能、丰富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全面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能量。
二、教学内容
围绕国家的政策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政策等方面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农牧民的实际需求,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农业技能。
2、法律法规普及。计划性地组织农牧民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法律,并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3、生活常识普及。教授灾害防治、公共卫生、环保知识及电力安全等实用常识,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意识。
4、文娱活动组织。结合道德讲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农牧民的凝聚力和参与感。
5、信息共享。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政策、市场和价格等信息,使农牧民能够获取最新的动态,帮助他们作出明智的生产和经营决策。
6、经验交流。通过各类培训和文体活动,创造农牧民沟通交流的平台,鼓励他们分享经验,共同探索和实践致富之路。
7、民主决策。增强农民对村务的参与,针对需要集体讨论的事务,组织农民代表进行民主讨论,确保村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运行机制
1、夜校的组织管理由村党支部牵头,积极与乡镇学校、卫生院及农技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合作,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并及时向农民公布课程安排,让他们提前准备。
3、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结合集中授课与实地考察、专家讲解与农民亲身经历的分享,使教育形式更生动、有效。
4、强化监督与考核,将夜校的开办情况纳入乡镇的绩效考核,确保各村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效果。
四、教学要求
1. 教学计划制定后须向乡党政办备案,每所夜校应每月开展2至3次集中学习,每次不少于2小时。
2、每次活动结束后,次日向乡党政办报告活动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参与人数及活动效果等,并附上现场照片,做好活动总结和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