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精选4篇)

171天前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包含七节课,内容涵盖多首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旨在通过演唱和群体音乐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集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教材以审美为主线,促进学生情感陶冶和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强调音乐与人、社会、民族及自然的关系。教学目标包括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以及提高演唱、演奏和创作能力。学生需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并进行乐器演奏和综合艺术表演,力求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整体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音乐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篇

本册音乐教材共设计了七节课,涵盖了《同一首歌》、《草原牧歌》、《多彩的美洲》、《芬芳茉莉》、《神奇的童话》、《劳动的歌》和《诗韵》。这些课程通过演唱中国及外国的优秀儿童歌曲,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配合群体音乐活动如齐唱和合唱,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教材中的乐曲欣赏部分,以审美为主线,通过音乐的美感影响学生,促进他们在情感上得到陶冶,逐步形成健全的音乐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教材编排了大量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音乐的美,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以及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强调音乐与人、社会、民族及大自然之间的联系,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与上学期相比,学生的歌唱习惯有所改进,喊唱现象显著减少。然而,创编动作时女孩的表现往往较为活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逐渐喜欢欣赏课程,但对一些复杂及古典的乐曲,有时仍会感到乏味。

三、教学目标

(一) 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 对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充满好奇,能够用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跟随熟悉的旋律哼唱,或在动作上做出反应。

(2) 理解并能辨别不同的女声和男声,认识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并能区分其音色。

(3) 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过程中,基本能够辨别节拍的差异,感知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并用动作或色彩做出对应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 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并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2) 能体验并简述音乐情感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 聆听各种体裁的歌曲,如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等,能够轻声跟唱或默唱。

(2) 聆听不同体裁的器乐曲,通过节奏或打击乐的形式作出反应。

(3) 能区分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之间的差异。

(4) 能初步分辨小型音乐体裁,听辨音乐主题并说出曲名,每学年掌握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 聆听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等,体会其不同风格。

(2) 聆听来自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各国音乐的多样风格。

(二) 表现

1、演唱

(1) 积极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 知道正确的演唱姿势及呼吸技巧,并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并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和前奏做出适当反应。

(3) 运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表情丰富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和合唱。

(4) 能对自己及他人的演唱做出简单评价。

(5) 每学年能掌握4-6首歌。

2、演奏

(1) 积极参与各种演奏活动。

(2) 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技巧,参与歌曲及乐曲的表现。

(3) 能选择合适的演奏方式表现乐曲情感,并对演奏进行简单评价。

(4) 每学年能演奏2-3首乐曲。

3、综合性艺术表演

(1) 积极参与综合艺术表演活动,享受其中的乐趣。

(2) 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中,担任一个角色。

(3) 能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表演做出简单评析。

4、识读乐谱

(1) 运用已学歌曲识读乐谱。

(2)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音符、音名、休止符等常用记号。

(3) 能识读简单的乐谱。

(三) 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 能自制简易乐器。

(2) 能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声音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 能即兴创编与歌曲情感一致的舞蹈或律动,并参与表演。

(2) 能用多种音源及不同表现形式创编音乐故事或游戏,并参与其中。

3、创作实践

(1) 能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曲。

(2) 能创作2-4小节的旋律。

(四) 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现象。

(2) 喜欢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收集音乐材料,并定期聆听。主动参与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与他人交流音乐经验。

(3) 积极参加音乐会和当地民俗活动的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 了解戏剧、舞蹈等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重要性。

(2) 能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不同特质。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篇

一、指导思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尊重每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法,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提升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一般在十二至十三岁之间,心理相对成熟,感知与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对抽象事物的思考能力也在提高。然而,他们的想象力可能有所减弱,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与较低年级的学生有显著区别。他们更倾向于在小范围内进行讨论。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应采取更成人化或直接的对话提问方式,适时添加幽默元素,使交流更为自然。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为六年级上册,内容丰富且深具内涵。全册共包含七课,分别是1、同一首歌“我的祖国”2、“草原牧歌”3、“多彩的美洲”4、“芬芳茉莉”5、“神奇的童话”6、“劳动的歌”7、“乡情乡音”。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和认知范围,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受和创造探索能力。引导学生整体感受音乐,丰富教学曲目的类型和形式,同时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作的活动比例,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来吸引学生。

(1)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2) 培养音乐感知与欣赏的能力。

(3) 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4) 促进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

(5)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友好的精神。

(6) 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将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技巧,避免出现喊歌现象;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及清晰的发音方式。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难点,确保音准、节奏及正确情感的表达。在歌唱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轮唱、独唱和小组唱等技巧。

(1) 在气息控制下,逐步提升高音范围。

(2) 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音色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3) 在保持音时,确保声音的饱满。

(4) 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与音色的协调。

2、基本知识部分:

(1) 认识变音记号,如升记号和还原记号,了解其作用。

(2) 理解3/8和6/8拍号的含义,掌握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并学习其指挥图式。

(3) 掌握三连音和切分音的概念,认识速度标记及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进行欣赏课,通过欣赏音乐,扩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音乐艺术形象中获得感染与鼓舞。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大多数学生在欣赏方面往往关注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够熟悉,因而难以感知音乐的美,需先让学生熟悉旋律,再进行欣赏。

六、工作措施:

(1) 总结经验,认真备课,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准备教材、学生情况和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

(2) 课堂形式应多样,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和表演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聆听同行的教学,借鉴他们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4) 积极运用现代化电教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5) 关注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展。经常征询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获得更大的教学成果。

(6) 积极与其他学科沟通,深入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音乐的审美为核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识谱能力较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难以进行二声部合唱,声部的统一性和音准节奏的把握上仍存在问题。鉴于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有必要深入研究他们的音乐学习心理,适时扩展教学内容,以增强音乐教育的有效性。

 三、本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对教材中的二声部歌曲依然难以顺利演唱。本学期应强调听音和创编练习,欣赏课上重点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特征,通过不同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来理解音乐的情感发展,实现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结合。

 四、教学目标:

扩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与认知领域,增强他们在体验、感受及创造活动中的能力。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全面理解,丰富教学曲目的种类与形式,以及音乐创作活动的深度,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与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1)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兴趣,参与音乐活动。

(2) 培养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

(3) 培养表现音乐的技能。

(4) 培养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

(5) 培养乐观精神和友爱心态。

(6) 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内容:

1、歌唱部分:

本学期将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与演唱技巧,防止出现喊歌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以及清晰的发音技巧。在教学中明确重难点,演唱时注意音准、节奏与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独唱、小组唱、二声部合唱和轮唱等技能。

(1) 在气息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2) 运用不同的音量、速度和音色进行歌曲情感的表达。

(3) 在保持音时,保证声音的饱满。

(4) 学习二声部合唱时,注意声音的平衡与和谐。

2、基本知识部分:

(1) 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了解其功能。

(2) 理解3/8和6/8拍号的含义,熟悉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习其指挥图式。

(3) 认识三连音、切分音;了解速度标记及保持音记号。

3、欣赏部分:

通过欣赏课,扩大学生的视野,让音乐艺术形象强有力地感染和激励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细致介绍民族乐器中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要以热闹为主,对于曲目的主旋律不够熟悉,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悉旋律,然后进行欣赏。

 五、工作措施:

(1) 总结经验,认真备课,深入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确保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 设计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及表演性,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多听其他教师的课,汲取同行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

(4)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 密切关注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展。定期征求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争取取得佳绩。

(6)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积极探索学科整合,响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 芬芳茉莉

聆听:

《茉莉花》(江苏民歌)

《茉莉花》(东北民歌)

《茉莉花》(河北民歌)

《东边升起月亮》(普契尼曲)

演唱:

《茉莉花》(杨鸿年改编,张立德缩编)

第二课 悠扬民歌

聆听:

《小河淌水》

《迪克西岛》

演唱:

《妈妈格桑拉》

《赶圩归来啊哩哩》

第三课 美丽童话

聆听:

《魔法师的弟子》(迪卡斯曲)

《波斯市场》(凯特尔贝曲)

演唱:

《木偶兵进行曲》

《月亮姐姐快下来》

第四课 京腔京韵

聆听:

《京剧唱腔联奏》

《包龙图坐在开封府》

演唱: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校园小戏迷》

第五课 赞美的心

聆听:

《五彩缤纷的大地》

《黄河颂》

演唱:

《今天是你的生日》

《龙的传人》

第六课 两岸情深

聆听:

《丢丢铜子》

《阿里山的姑娘》

演唱:

《半屏山》

《阿里山的姑娘》

第七课 七色光彩

聆听:

《木星—欢乐使者》

《日出》(格罗菲曲)

演唱:

《七色光之歌》

《萤火虫》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4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根据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单元主题的连贯性,搭配丰富的图文资料,使用了大量图谱来增强教学效果。教材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活动来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音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二)教材内容结构与特点:

本册教材内容深刻而丰富,共设六个单元:

1、“祖国的声音”

2、“草原的韵味”

3、“多姿的美洲”

4、“茉莉花的情怀”

5、“童话的魔力”

6、“劳动的歌声”,每单元均涉及“聆听”、“表演”、“创作与活动”等内容,体现了音乐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以自然的声音、精准的节奏及音调进行生动的独唱或参与合唱,能对自己和同伴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并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学生应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技巧,在实际的歌唱中逐步提高。

(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祖国的声音

本单元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学生将学习演唱《祖国的声音》,在演唱中表达情感,并设计个人化的表演形式。还将聆听《我的祖国》,辨别歌曲的速度、力度变化及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创造性地为《我的祖国》编排相关的舞蹈动作。

第二单元:草原的韵味

在此单元,学生将了解蒙古族文化,乐于体验其音乐。能够演唱《小黄鹂鸟》和《银杯》,并用齐唱或独唱的方式表现情感,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辨别蒙古短调的特点,了解相关的音色与音阶知识。

第三单元:多姿的美洲

本单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美洲及拉丁美洲的音乐特色,学习演唱《红河谷》和《拉库卡拉查》。学生需表现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并探讨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征,结合歌唱、欣赏等活动,参与节奏的创造性练习。

第四单元:茉莉花的情怀

通过接触多首《茉莉花》的作品,学生将认识到其文化价值。能够用细腻的情感演唱改编的《茉莉花》合唱,并欣赏相关的不同风格的版本,讨论情感与风格的差异,探索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第五单元:童话的魔力

本单元鼓励学生探索音乐与童话的结合,了解创作背景及表现形式。能够独唱《洛累莱》,学习如何划分乐句,聆听《魔法师的弟子》,识别乐器音色及其表情作用,集体创编故事相关的表演。

第六单元:劳动的歌声

本单元要求学生对各地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号子的相关活动。能够演唱《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理解其民族特色,并体验劳动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和外国的民歌及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演唱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能够进行二部合唱,且理解基本的指挥手势,培养对音乐的节奏、力度及音色的感知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情感,促进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4、质量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提高视谱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演唱相关歌曲。

三、教学进度表:

省略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精选4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