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互动与创造性,实施情境化学习。教材共32篇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围绕八个主题组织,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富含教育意义。学习目标包括掌握常用字、提高朗读能力、发展写作技巧及口语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策略包括多样化的课堂活动、独立学习方法以及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情分析中,针对学习态度和识字能力的差异,计划通过精读与略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上,这一教学计划致力于构建开放、活力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互动与创造性,实行情境化学习。我们倡导趣味性、情感性、自主性与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学习主体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计32篇课文,包含24篇精读和8篇略读。每个单元分为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部分,围绕8个专题组织,分别是:鲜活的生活、杰出人物、心中的四季、细致观察、经典文化、壮丽山河、科学思维、浓厚的情感。每个专题都紧贴学生的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主题组织单元,增强整体性与联动性。
(二)结合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
(三)更新课文内容,合理分配精读与略读课文。
(四)优化课文及课后练习的安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五)丰富“语文园地”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其实用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生活的多样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的自然和文化,培养爱国情怀;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楷模的品德,培养助人之心;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2、掌握200个常用字,能写300字,认识20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掌握独立识字能力,练习用钢笔书写规范汉字。
4、能够用标准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感情丰富。
5、学习默读,能够提出对课文理解的疑问。
6、学会结合上下文、使用工具书理解词句,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
7、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本情感。
8、开始略读以把握大意。
9、积累优美词句,背诵优秀诗文10篇,进行复述训练。
10、培养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累计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习作,不拘形式地表达见闻和感受。
12、讲述故事时,力求生动具体,表达清晰。
13、结合社会和自然观察,书面与口头表达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41名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较好,但因年龄小,部分学生较为调皮。经过观察,有几名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甚至低于一年级水平,书写能力也需加强。全班普遍缺乏灵活的分析能力,学习习惯尚未养成。
三年级是基础学习的重要阶段,在书写和作文方面有新的要求。本学期将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听说读写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策略
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五、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重视字的教学,识字是重要任务,需在语境中进行。应使学生能熟练查字典和自学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确保钢笔字端正整洁,毛笔字书写规范。
2、加强词句训练,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积累好词佳句,加强口语与书面表达的联系。
3、语文园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见解,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4、增强朗读和默读训练,确保课堂上有流畅的朗读声,指导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有所提升。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自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阅读提示”帮助他们思考和讨论,不应将略读课文视同精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明确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大胆交流,发表见解,增强课堂互动。
(四)习作教学
重视习作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多表达,与阅读、口语交际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合作精神,教师要结合实际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篇2
一、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要求:
1、识字和写字
① 对汉字的学习要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学习标准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掌握250个生字,能够认读90个生字。
② 学会使用字典、词典,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 在硬笔书写中,以正楷字书写为主,力求规范、整洁,不断提高书写质量。
2、阅读
① 在朗读方面,教师应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用普通话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背诵指定段落。
② 学生应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能够对课文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问题。
③ 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感情表达,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思。已学的词语能够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应用。
④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积极思考,多读多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⑤ 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和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 学习略读技能,抓住文章大意。
⑦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增强语言积累。
⑧ 诵读优秀的诗文,从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 培养阅读书籍和报刊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分享图书资料。
3、习作
① 关注周围事物,乐于进行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② 能够不拘一格地记录见闻、感受和想象,专注表现自己觉得有趣或深刻的内容。
③ 愿意将习作朗读给他人,分享写作的乐趣。
④ 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素材,尤其是新鲜感的词句。
⑤ 根据实际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4、口语交际
① 能够用普通话交谈,在交流时认真倾听,并向他人请教不理解的内容,针对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② 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分享笑话、举办讲座,努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③ 参与接待客人,积极解决问题等。
5、综合性学习
① 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进行讨论。
② 结合语文学科,观察自然和社会,通过书面和口头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
③ 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趣味语文活动,例如“举办童话故事分享会、编写童话集”、“动手制作节日礼物、写上祝福语”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合作精神。
④ 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共计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经过两年的学习,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为松懈,学习意识和习惯有待加强。新学期需继续加强管理和教育,开展各类学习互助和小组评比活动,提升学习成绩,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掌握250个生字,能够正确读音,认清字形,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并能规范书写;能够认读90个生字,要求只需准确发音,不做书写和默写的考核。
2、能利用字典或相关资料独立阅读适合自身的书籍,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0000字。
3、培养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良好习惯,能够根据观察将具体内容写下来,尝试进行想象,灵活地表达个人的见闻和幻想,做到内容具体,情感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同时学习使用各种标点符号,增强写作能力。
4、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表达几句话或一段话,语句完整、通顺,注意礼貌用语。在实践中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积极进行日常交流。
四、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遵循课程标准,体现以下思想:
(1)全面准确地反映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致力于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课文不仅是教师的教本,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以支持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第三册根据八个专题整合安排教学内容:感受儿童生活的多样性;名人传记;美丽的春天;身边的环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祖国的壮丽和富饶;各种问题的探索;如何去爱他人。
每个专题内容丰富,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
2)本册教材共32篇课文,包含8篇略读课文:《小鸟的歌声》、《我不能撒谎》、《倾听秋的声音》、《寻找骆驼》、《一幅世界著名的画》、《香港,璀璨明珠》、《狮和鹿的故事》、《勇敢的查理》。
3)“语文园地”设置了四到五个栏目,新增“宽带网络”栏目。
4)每组课文后设置8篇推荐阅读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灵活安排。教材最后附有三个表格,包含生字表(一)要求学生认识的字,有450个;生字表(二)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有350个。认识和会写的字,分别在每课练习中标明。同时还有一个词语表。
除了随课文识字外,“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生字,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的字认知新的字,结合生活经验帮助理解。
五、专题讲座与学科竞赛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描绘人物特点
3、系统观察,写出特征
4、实践观察日记的写作
5、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6、发挥想象,有序表达
7、创作动物故事
六、优生与潜能生的辅导安排
优生辅导:星期三
潜能生辅导:星期四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引导学生多读书、思考,逐渐明确阅读时的思维导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的意识和习惯,鼓励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结合学生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进行小练笔,强调读写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运用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5、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在口语交际要求方面,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复杂性。
7、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要系统有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