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书3篇

46小时前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旨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计划包括完成教本与读本的教学任务,强调基础知识巩固与单元训练,以提升学生考试表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倡导民主、开放和人文化的教育方式。通过集体备课,支持新教师的成长,确保教学质量。必修课程中,将教本与读本有效结合,深化对文体特点的理解,促进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作文教学则着重于分步骤训练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参与批改与点评。整体教学安排涵盖知识积累、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提升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以适应新课标要求,最终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安排

1.完成本学期的教本与读本教学任务,确保课程内容的顺利推进;

2.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针对每个单元的训练进行有效落实,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考试表现;

3.强化备课过程,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对新教师的指导与支持;

二、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

1.深入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贯彻我校语文组的民主性、开放性及人文化教育理念,逐步推动这一理念的实施;

2.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汲取已有的教学经验,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深化课堂阅读的研究性,努力形成一整套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完善。

三、教学活动安排

(一)必修课程

1.教本的教学

(1)根据合理性原则、单元组织原则、集体备课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对必修课教本进行系统处理,按时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2)教学内容的安排:

A.上半期完成第一、二、五单元,下半期完成第三、四、六单元。每个单元都指定中心发言人,负责组织一次“转转课”。

B.依据单元教学要求,强调不同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鼓励模仿与创作。单元内的各篇文章应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比较阅读,以加深对文章与单元要点的理解。单元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小结。

C.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式,安排有针对性的自学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深入研究文本,拓展课堂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与讨论。

(3)教材备课安排

我们定期在每周四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需详细分析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提出教材处理的建议。在全组备课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2.读本的教学

依据教本与读本结合的原则进行以下安排:

(1)课本与读本的衔接:

教本(单元)——读本(课文编号)

第一单元1―8(小说)

第二单元9―20(杂文)

第三单元21―31(说明文)

第四单元32―44(文艺论文及文化杂谈)

第五单元45―55(古文1)

第六单元56―65(古文2)

名著与文化素养:66―68;

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69―79

(2)将读本纳入备课方案中。

在单元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本,也要充分考虑读本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方法。

(3)读本课文的处理方式:

以“读”为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在读本的阅读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以写促读,布置读书笔记等写作任务,以促进学生对读本内容的理解;

结合“研究性阅读”开展“名著导读”部分的教学;

在练习与检测时,以读本为素材,推动学生的读本学习。

(二)作文教学

1.根据教材编排,完成“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的训练。

2.采用分步骤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逐步提高,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识。

3.提升学生的考场作文写作速度,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700字左右的文章。

4.鼓励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与点评,以提高批改效果。

5.作文教学重视讲评,通过评析帮助学生明确得失和掌握写作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批改与反思。

6.鼓励学生写作后记,进行自我总结。

7.本学期计划进行大作文8次,练笔10次。

(三)单元检测

本学期安排4个单元检测,命题分工如下:

1.第五单元检测题命题人:游俊松

2.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命题人:罗晓晖

3.第六单元命题人待定;

4.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命题人:邓惠鑫

(四)课时安排

1.整个学期为21周。按照18周授课(不包括放假及检测考试时间),每周安排5课时,预计全期共90课时。单元检测安排4个,计5课时。

2.具体安排如下:

教本:6单元共48课时

读本:30课时

1—8单元:3课时

9—20单元:5课时

21—31单元:2课时

32—44单元:5课时

45—55单元:6课时

56—65单元:5课时

66—68单元:1课时

69—74单元:2课时

75—79单元:1课时

写作:10课时

机动课时:2课

合计:90课时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 本期的主要任务

1. 完成本期教材和阅读材料的教学安排;

2. 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落实单元训练,努力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

3. 加强备课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二 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逐步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我校语文组倡导的民主、开放和人文化的教育理念;

2.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继续推广已有经验,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将课堂研究性阅读深入开展,力争形成一套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课堂模式并不断完善。

三 教学工作

(一)必修课

1.教本

(1) 针对必修课教本的处理,我们遵循合理有效原则、单元组织原则、集体备课原则和改革创新原则,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

A.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单元。每个单元都要指定中心发言人,各中心发言人负责一堂“转转课”。

B.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并鼓励他们进行模仿和创作。单元内的各篇文章可以相互关联,进行比较阅读研究,从而深化对文章及单元要点的理解。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时,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单元小结。

C.鼓励“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计划性地引导学生自学,鼓励他们自主研究课文;突出研究性学习特征,拓展课堂内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3) 教材的备课

我们坚持每周四进行集体备课。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需要详细阐述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提出教材的处理意见。全备课组在听取这些意见后互相发表看法,细致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2.读本

根据教本与读本的结合原则,做如下安排:

(1)课本、读本衔接。

教本(单元) ———— 读本(课文番号)

第一单元 1—8(小说)

第二单元 9—20(杂文)

第三单元 21—31(说明文)

第四单元 32—44(文艺论文与文化杂论)

第五单元 45—55(古文1)

第六单元 56—65(古文2)

名著与文化素养:66—68;

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69—79

(2)读本纳入备课计划。

高一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在单元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本,还要备读本,整体考虑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3)读本课文处理方法

——以“读”为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写促读,布置读书笔记写作练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读本的理解;

——根据“研究性阅读”实施读本的“名著导读”部分;

——在练习及检测中使用读本作为材料,促进学生的读本学习。

(二)作文教学

1. 根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训练。

2. 写作练习分步骤进行,要求学生逐步达标,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识。

3. 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完成速度,要求在40分钟内根据题目写出约700字的文章。

4. 鼓励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的实效性。

5. 作文教学重在讲评,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优缺点,掌握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批改。

6. 鼓励学生在作文后写进行自我反思。

7. 本期计划进行大作文8次,练笔10次。

(三)单元检测

本期计划进行4个单元的检测。命题分工如下:

1.第五单元检测题命题人: 游俊松

2.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命题人:罗晓晖

3.第六单元命题人: 汪晓丹

4.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命题人:邓惠鑫

(四)课时进度

1. 全期共21周,按授课18周(减去假期与检测考试时间),每周5课时,共90课时(预计)。单元检测4次,安排5课时。

2. 具体安排如下:

教本:8课时ⅹ6单元 48课时

读本:30课时

1-8课 3课时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xx教学大纲》对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定位,深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确保所有学生具备必要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逐步形成全面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个性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以及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两个高一班级的语文教学,xx班有xx人,xx班有xx人。两个班的语文成绩整体偏低,学生的基础普遍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文章整体把握方面,令人担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了全面强化对学生的督促外,如何有效打基础、因材施教,探索讲解与练习的结合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将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任务。

 三、教学目标

依照大纲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1、重视知识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着力提高学生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夯实基础,强化写作指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叙事文的写作能力,确保思想健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同时带有一定的抒情与描写。

4、适度开展课外活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材分析

新编教材以实现不同能力层次的目标为单位进行划分,综合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强调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关注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同时注重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交替教学。

 五、教材处理

当前的语文教材为实现不同能力层次目标,以“单元”为单位,侧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多个维度的编排,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单元的整体性和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同时在“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之间实现交替式(穿插)教学,以避免单一线性重复的教学方式,我采用如下方法处理高一年级的教材:

(1)将“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互结合。

每个“阅读鉴赏”单元约两周完成,讲解后立即讲解对应的“表达交流”知识点。作文教学则按“表达交流”知识点的顺序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完成xx篇,每xx周写xx次大作文,每xx周要求学生撰写xx篇周记。

(2)“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的教学集中开展。

为增强系统性并营造探究氛围,“梳理探究”部分的教学安排在期末集中进行。而“名著导读”的重点在于导读,因此选择适当时机很重要,可安排在早自习或晚自习时间进行,以避免专门占用课堂时间。

(3)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程模式。

每个单元着重精讲“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强调能力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力求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为了不教”的目标。“自读课”则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特色及学法指导,避免将“自读”与“教读”两种课型简单化处理。

 六、方法和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2、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与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与努力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

3、每堂课都应贯彻民主、微笑、主体和练习四个原则。

4、注重诵读,培养语感,重视理解词句,应更准确把握文义。

5、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充分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及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技巧。

6、作业做到一课一练,保证及时反馈。

7、加强对优生和差生的辅导,特别是对学业较薄弱学生的支持。

8、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升整体语文水平,探索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积极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

 七、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1—2周:必修一一单元 触动心灵的故事

3—4周:必修一二单元 选择合适的叙事角度

5—6周:必修一三单元 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7—8周:必修一四单元 描述事件的高潮

9—10周:朗读比赛、期中复习、知识总结、期中考试

11—12周:必修二一单元 描写自然之美

13—14周:必修二二单元 学习具体描写技巧

15—16周:必修二三单元 学习抒情的手法

17—18周:必修二四单元 学习虚构写作

19周—期末: 演讲活动及梳理探究部分的教学、期末复习与考试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书3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