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通用4篇)

59小时前

本教学计划针对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强调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计划通过课后辅导和优化作业来提升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将其与期末成绩关联。教材内容涵盖分数、因数与倍数、几何体、统计等,目标是理解分数性质、掌握计算方法、提高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学措施包括鼓励探索性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增强实践能力。计划通过灵活的评估方式,激励学生,在提升基础知识的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上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但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且富有创造力。针对班级整体情况,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将采取以下策略:

1. 针对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并适度降低作业要求。

2. 针对学生作业的反馈,优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方式,增加趣味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作业。

3. 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将学习习惯的好坏与期末数学成绩挂钩。

4. 多给予鼓励与表扬,开展数学竞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继续评选“数学之星”,在严格要求的同时鼓励学生进步。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涉及的数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性质及加减法、统计学知识,以及数学综合运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内容重点在于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性质与加减法。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基于学生对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理解,介绍初等数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因数和倍数的应用,以及质数和合数的基本知识。教材在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分数的性质和加减法,并结合约分和通分的概念进行教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涵盖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两个单元。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认识图形的对称性和旋转变化;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相关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学习实际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在统计学部分,教材教授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基于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理解,教材将众数作为另一种集中趋势的代表进行教学。平均数相对稳定但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不受极端值影响,众数则在某些情况下更具代表性,适合用于数据波动较大的情况。

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材结合分数的加减法与立体几何的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设置“数学广角”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理解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合理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体验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还依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现实背景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熟悉分数的比较和转化,能够熟练进行约分和通分,掌握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转换。

2. 理解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掌握2、3、5的倍数特征,会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方法,熟练解决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定义及其度量单位,能够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并认识到体积和容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结合实际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并探讨特定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将简单图形进行90°旋转;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新图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下班的学生共有54人,绝大多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积极,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前一学年的知识质量检测,我们发现整体学业水平较为理想,个别学生在学习上依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我们将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以及对优秀生的引导,实施分层次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分数,整数的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百分比,简单的统计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及应用。

2,理解整数的意义,掌握整数的四则运算,能够灵活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熟悉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理解百分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百分比计算,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5,认识基本的统计知识,如众数和中位数,并能够根据具体数据求出这些统计量,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措施

1,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探索,鼓励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概括、推理等。

2,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和实践机会,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其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3,统计知识的教学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5,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数学教学,用数学的魅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时安排

一 分数的世界

——分数……9课时左右

二 想象整数

——整数……12课时左右

三 立体几何探寻

——长方体和正方体……10课时左右

四 百分比的应用

——百分比……10课时左右

五 揭开统计的秘密

——统计……8课时左右

六 综合复习……15课时左右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3

对于我在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计划,我感到责任重大。在上个学期,我未能如愿达到班级数学的平均分85分,让我深感歉意。我下定决心要在这个学期实现这个目标。为了确保学生们能够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制定了以下详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所带的班级在年级中属于中上水平,整体表现尚可。然而,数学成绩与其他班级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班级中的学生学习能力各异,自觉性普遍较低,很多时候都需要我站在他们身边督促才能认真学习。经过分析,我将学生的成绩分为四个档次:90-100分为“优等生”,70-90分为“良好生”,60-70分为“危险生”,0-60分为“待改进生”。这样一来,班级的整体情况也更加明晰。

二、制定改善计划

我想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我深知,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班级中设立了一项新制度:每周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将获得班长的职位,借此提升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相信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状态。

影响平均分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学生的低分,我计划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后辅导。我的目标并不是让他们得到高分,而是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及格。对于处于“危险”线的同学,我将组织优等生与他们一对一的结对辅导,通过这种方式,彼此之间的互动和鼓励必将带来良好效果。

三、改变教学重心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过于关注学生在难题上的得分情况,而忽视了大多数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在为一些学业优秀的学生提供服务。这个学期,我决定适当调整教学重心,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的讲解,以提升整个班级的数学成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4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共设立八个单元,涵盖四个主要领域,以便于系统性学习。

 1.“数与代数”领域

在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占据了主要位置,共包含五个单元,内容涉及“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简易方程”:该单元综合了原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的方程知识。教材修订后的重要变化包括:强调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能力,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增添了列方程解答复杂相遇问题的示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探索方程的多种解法,逐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2)“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点较为繁多,并且常常存在混淆的概念,是小学数学中的教学难点之一。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材以整数乘除法为基础,突显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序展开教学内容。

(3)“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及其与除法的关系,涵盖真分数与假分数、假分数转化为带分数等知识;第二部分则侧重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约分、通分和分数大小的比较。

(4)“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单元主要教授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数连加和混合加减式计算。考虑到学生在三年级已接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因此本单元特别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5)“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替换“倒推”策略,以“转化”策略为主。转化作为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有所接触,具备一定的经验。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强调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促进他们整体认知的提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本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设置了一个单元,即第六单元“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圆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作为基础的曲线图形,学生对圆的认识不应仅局限于半径和直径,还需在各种活动中形成更深的理解。

 3.“统计与概率”领域

该领域设立一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作为描述数据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分析数据并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增强对统计过程的理解。

 4.“综合与实践”领域

在此领域中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蒜叶的生长”和“球的反弹高度”。

《蒜叶的生长》结合“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进行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蒜叶及根须的生长情况,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深入理解数据在问题发现与解决中的重要性。

《球的反弹高度》则基于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改版,重点强调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及结论归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进行反思和以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

 第八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材还去除了《找规律》单元,增设了探索“积与积的奇偶性”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五(2)班总人数39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8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上学期的内容掌握较好,本学期需进行针对性补差。

五(3)班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抽象思维有所提升,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高,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基础薄弱、听课不专心的问题,需教师加以关注与辅导。本学期将重点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力求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愉悦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理解方程的含义;积极探索因数与倍数的理解,掌握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深化对自然数特征的理解;探索并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及其计算方法,提升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积累几何学习的基础知识。

(3)通过统计活动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掌握数据描述方法,能够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分析。

 2.数学思维方面

(1)通过探索方程性质与解法,感受方程的思想,发展抽象思维,提升符号意识。

(2)在因数、倍数及奇数、偶数的学习中,深化对自然数的理解,增强数感。

(3)在求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过程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培养严谨性。

(4)通过分数的学习,主动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升逻辑表达能力。

(5)在探索倍数特征、分数性质及数学规律等活动中,体验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6)通过学习圆的知识,拓展空间观念,关联不同平面图形。

(7)在统计活动中增强数据分析意识。

 3.问题解决能力方面

(1)结合方程、最大公因数、分数加法等知识,尝试从数量关系和物体变化等角度提出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掌握列方程解题思路和方法,体会其价值。

(3)在数据分析和转化策略的应用中,增强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意识。

(4)在分析数量关系和探索公式的活动中,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5)在探索、检查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反思与评价能力。

 4.情感态度方面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学习的进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2)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学习数学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在学习因数、倍数和方程时体会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4)通过实际探究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掌握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以及圆的特征与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6.教学措施:

1.深入学习新教材,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认真备课。

 2.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1)确保基础知识的理解;

(2)妥善处理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及后续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学习能力。

(1)设计适量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勤于动脑和动手的科学态度。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创造精神,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4.重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数学教学应体现经历探索、交流体验和评价反思的过程。

(2)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安排。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需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开展有效教学。

(2)通过直观感知和体验,在分析整理中学习,避免死记硬背。

(3)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6.改进教学评估方式。

(1)评估应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习过程的考察;

(2)评估题型应多样化;

(3)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通用4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