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安排

25小时前

本班现有50名学生,整体学习态度积极,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然而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成绩呈两极分化。教学计划将针对后进生进行加强辅导,同时支持优等生,努力提升整体成绩。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与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重点在于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简易方程的应用及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措施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概率和中位数的理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整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兴趣,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8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学习习惯良好,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展现出一定的创造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惰性,思维灵活性不足,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常常无法按时完成作业。根据开学初的质量检测数据,学生成绩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比例仍较高。本学年将在巩固基础知识教学的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与辅导,同时给予优等生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力求全面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以及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小数乘法,本单元的学习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基本概念及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随后引导学生比对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其相互关系,进而找到正确的积中小数点位置,最终总结得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的算理理解与表达

教学措施:

1、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维学习小数乘法。

2、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合理阐释计算过程。

3、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他们探索因数和积的大小关系规律。

4、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信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课时安排:8课时

(二)小数除法:本单元内容可根据小数点的处理方法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为小数的小数除法。除数为小数的除法需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小数除法,因此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如何将除数为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为整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的算理理解及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措施:

1、关注新旧知识的衔接,奠定新知识学习的基础。

2、结合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探讨计算方法时,不急于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关注他们的思考,基于各自的想法组织讨论,通过相互启发获得解决方案。

4、指导学生练习时,关心他们的解题思路及技巧,培养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1课时

(三)观察物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经验,通过前期学习,已经能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所呈现的形状。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帮助他们正确辨认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及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形状。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与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识别多组立体图形在不同方向下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2、切实组织课堂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观察与操作,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观点,与同伴分享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3课时

(四)简易方程:本单元内容在学生已学习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及应用)并初步接触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运算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2、有助于巩固和深化算术知识的理解。

3、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其中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而方程的意义是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则是解方程的提升。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以及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措施:

1、关注具体实例,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超越具体实例,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题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养成规范书写和自我检验的良好习惯。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注重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2课时

(五)多边形的面积:本内容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后者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依据。图形面积的计算以长方形面积为基础,通过将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单元还介绍了古代数学著作和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认识。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算理)。

教学措施:

1、加强直观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根绝实际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与动手能力。

2、本单元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提供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图形间的联系,切忌教師直接示范。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叙述操作和推导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个体差异,给予学困生适时的指导,以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课时安排:9课时

(六)统计与可能性: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理解中位数的含义,能够计算数据的中位数,在统计分析中能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特征。

教学重点:

1、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能设计简单游戏方案,

2、通过有趣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并运用这些知识于实际生活。

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进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不应将可能性内容简化为机械计算。在教学中,结合熟悉的游戏或活动(如掷硬币、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进行试验,直观体验事件可能性及游戏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进行对比教学,以便帮助学生厘清中位数和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让他们明白平均数反映总体水平,而中位数更好地反映数据的中等水平。

3、中位数在一组数据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利用中位数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

课时安排:4课时

(七)“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观察、比较、猜测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进行编码的能力,增强抽象和概括意识。

教学重点:数字编码简单方法的探索,学会用数编码。

教学难点:数字编码的灵活运用。

教学措施:

1、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探讨如何用编号的方法区分不同的人或物。

2、合理把握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3、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亲身体验,经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技巧。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方程,并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以解决相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识别不同方位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其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计算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的可能性,并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预测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认识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发现、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9、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及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安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