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教学安排方案2篇

54小时前

该初中课程教学计划基于学校丰富的地理和教育资源背景,旨在应对当地生源流失和学生背景多样化的挑战。计划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四大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特长的培养。课程设计分为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力求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校本研究,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初中课程教学计划

初中课程教学计划 篇1

初中课程的设计始于20XX年。学校位于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临近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配备了各类专用教室10个。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450人,设有15个教学班级,教职工总人数为50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占教职工的90%;中学高级教师3人,占6%;中学一级教师15人,占33%;中学二级教师20人,占44%;另外,学校还拥有区级骨干教师4名。

一、学校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学校的本地生源逐渐减少,尤其是优秀学生的流失现象尤其明显。一方面,周边新设学校的招生政策吸引了不少尖子生,另一方面,很多优秀家庭也倾向于将孩子转入更具竞争力的学校。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学校的外地生源逐渐增多。根据20XX年8月31日的统计,随迁子女在校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这些外来学生普遍不稳定,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会转回老家,而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因晚入学,基础教育水平明显不足。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学校带来了生源流失的挑战,同时在师资招聘上也增添了困难。过去两年,学校有数位优秀教师因个人原因离开,转至其他学校任教。

我校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普遍较弱,绝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水平较低,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屈指可数,甚至有不少家长仅具初中学历。这使得这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很多学生因父母外出务工,寄宿在祖辈家中,导致对学生的监管不足,甚至出现了监管缺失。学校中的特殊家庭学生比例较高,离异、单亲和重组家庭的学生相对较多,这些学生往往伴随有心理问题,行为表现偏差。我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自主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明显;传统的学习方式限制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校的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的责任心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较好,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较大,然而学校缺乏在学科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导致学科间的研讨活动难以深入开展,专用教室的管理也缺乏专业人员,大多由教师兼职,存在不稳定性。

二、课程目标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学校将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特长、关注未来成长”的核心理念,实施“以优质、多元课程支持学生发展”的指导方针。我们希望通过“阳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将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课程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数学和科学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和生存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的兴趣、特长、创造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沟通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德育课程

1、德育课程目标:

提升道德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质。

2、德育课程结构:

德育核心课程+德育体验课程+德育特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

德育核心课程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法制教育等。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的要求,深入实施德育课程,推进“温馨校园”的建设,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开设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课程。

(二)智育课程

1、智育课程目标:

理解学科知识架构,掌握学科核心内容,熟练运用学科思维方法。

2、智育课程结构:

构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三)体育课程

1、体育课程目标:

增强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发展体育特长。

2、体育课程结构:

身心素质课程+运动技能课程+体育特色项目

我们将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的锻炼要求,全面执行体育课程的计划,严格保护体育课的时间。积极推进“阳光体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关注身体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四)美育课程

1、美育课程目标:

掌握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

2、美育课程结构:

审美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美育特色课程

学校将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框架。

1、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基础型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确保课程与课时全覆盖。各备课组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每一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型课程的丰富多样

拓展型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优化基础型课程的学校应加强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和学科拓展为主线,开设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等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

3、探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

探究型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学校将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合作,推动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二)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基础型课程为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采取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型课程一般设为必修,通过弹性课时制安排,强调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初中课程教学计划 篇2

一、制定初中课程教学计划的依据

1、学校愿景: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特色的优质初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2、办学理念:坚持以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核心,关注个性化教育。

3、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依据《中小学课程方案》和相关的教育改革规划,制定本校的课程教学计划。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培养爱国、守礼、自律的学生;遵循“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校训,鼓励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实践;践行“努力成才”的期望,培养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学生。

2、教师发展目标:致力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初中教育的规律,关注个性化的教师成长,并通过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3、建设目标:紧密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教育研究为导向,落实德育为核心,深化课程改革,特色化发展双语、体育、艺术及科学教育,推动经典文化素养的提升,营造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

说明

1、六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科类拓展及研究型课程具体安排,请参见相关课程计划。

2、语文课程将开设经典诵读课,每周进行一次,具体安排详见相关课程建设方案。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潜力的挖掘与特长的发挥,进一步巩固学校的独特特色。

(2)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与研究空间,利于他们自主探索与个性发展。

2、课程实施的组织

学校成立由校长和书记带头的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教务处、德育处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课程领导小组下设教研组和年级组作为实施小组。

3、课程实施的措施

(1)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重视教师专业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更新培训理念,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2)建立校本研究机制: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促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提供支持。校本教研活动将通过案例研究、课程观摩、教学展示、教法比较等形式开展。

(3)构建学校评价体系:探索发展性评价模式,结合学生学业成绩和成长记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观察、交流、测验和自评等,建立全面、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初中课程教学安排方案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