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针对26名学生的基本情况,重点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教材内容覆盖数的认识、基本加减法、图形、钟表及进位加法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参与热情和对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包括熟练数数、理解加减法、识别数的大小关系及建立数感,重点关注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关注个体差异,创造成功的学习体验,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时结合家庭学习实践,增强学习效果。
一、班级及学生情况分析
(1)本班共26名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14人。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他们的基础水平不尽相同,尤其是少数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尚未成熟。刚进入小学,他们对学校的环境感到陌生和不适,但他们天真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潜力大。本学期将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准备课、位置的认识、1——5的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 ——10的加减法和认识、11——20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通过认数和基本计算、比较数量、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材分析
1.每个单元后都附有综合练习,形式多样,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数学乐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以此为基础设计活动与学习资源。
4.将认数与计算相结合,辅以穿插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
5.注重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他们感受到数字在表示与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算法,鼓励学生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环节,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教学组织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数出20以内物品的数量,识别“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关系,能读写0-20的数字。
2.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个部分,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较熟练地进行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计算。
3.能够根据加减法的基本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并能够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6.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写作业、保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全册教学重点与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数的计算基础,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后续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掌握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六、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4课时)(第二至三周)
(二)位置(5课时)(第三至四周)
(三)1~5的认识与加减法(15课时)(第四周至第八周)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9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图形(5课时)(第八至九周)
(五)6~10的认识与加减法(20课时)(第十至十三周)
1.6、7的认识与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与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10课时)(第十四至十五周)
1.数11~20,各数的读写(4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对应的减法(5课时)
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5课时)(第十五至十六周)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5课时)(第十七至二十一周)
总复习(15课时)(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周)
七、教学具体措施
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应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拥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相应的发展;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升教学效果。
1.努力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注意创设情境,为数学问题的探索提供丰富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强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保持整洁书写的良好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学习实践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