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课程教学方案(通用4篇)

562个月前

我们不仅要传授历史事件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分析、比较和批判。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历史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在理解过去的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与未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仅是对历史的学习,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1

在本学期,我负责教授七年级(1)个班的历史课程。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教学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本学期将特别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初一学生的整体水平相似。历史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因此大多数同学对知识充满好奇,课堂纪律普遍较好。但他们在综合归纳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使用的为人教版初一历史第一册,教材内容兼具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配有丰富的图文并茂的展示,并增加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活动。

2、教学内容。本册教材涵盖的内容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共包含22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教材的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及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进程;而难点则在于如何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问题,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认真备课,确保在备课过程中做到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全面准备。

第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需统一且准确,

2、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3、体现统一的要求与个性化的发展相结合。

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例如通过回答问题、动脑筋、小组讨论和故事讲述等,借此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也能让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提升课堂注意力,强化课堂纪律管理,及时发现并总结不足之处。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利用课外读物及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等方式,拓宽历史知识面,提升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进行集体备课,以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享教学资源,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六、参与公开课与听课活动,课后进行相互评议以促进共同提高,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包含22课,计划安排的时间为:新课讲授占22个课时,单元复习占4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个课时,期末复习占4个课时。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2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不仅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其他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接近。历史作为新接触的学科,激发了大部分同学的求知欲,课堂纪律较好。然而,学生在综合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我们选用的七年级历史第一册是岳麓版教材,教材兼具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知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图文并茂,增加了不少趣味性和互动的课堂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探讨各个时期的兴衰及其经济文化的变迁,共包含24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难点则体现在如何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评价上。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问题,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且清晰明确。

2、依据“内容标准”进行教学。

3、强调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协调。

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通过答疑、小组讨论和故事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动复习,从而提高课堂注意力和纪律性,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足之处。

第三、定期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借助课外读物、网上探索古迹及名人轶事,拓展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学习提升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定期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老师之间互相学习、资源共享,确保每周有一次集体备课的安排。

第五、进行公开课及听课活动,通过课后的互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2

2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2

3第5课公元纪年法

第6课西周的分封2

4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2

5第9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2

6第11课百家争鸣

第12课历史人物仿制活动2

7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2

8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2

9复习1——8课2

10复习9——16课2

11半期考试及评卷2

12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皇汉武

第18课秦汉科技2

13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文艺

第20课三国鼎立2

14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2

15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2

16复习17——24课2

17复习测试一及评讲2

18复习测试二及评讲2

19期终考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关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想象、分析、比较及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增强对历史发展趋势和现代中国国情的认识,坚定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理想,承担起面对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多样的社会现象,因此对社会的认识逐渐在形成,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的思维方式尚未固定。教师需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社会观念,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还需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明确优点与不足,以此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兼顾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包括文化课和活动课,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教材根据历史时期或主题设置了“历史小故事”,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基本脉络。教材中还设计了探究性习题和“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多元化的见解,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五、教学措施:

1. 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打破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理解知识内容。从大方面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从小方面注重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增强学习效果。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经验,创造积极的学习体验,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和实践机会,实现“通过参与获得体验,通过创新实现发展”的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3. 突出能力目标的核心地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以平等和信任的态度,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设计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有机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历史课程设置为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约40课时,具体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历史上表现相对积极,整体学习动机较强。由于历史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多数同学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然而,一些学生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整合信息方面能力较弱,个别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导致学习态度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教材内容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增设了多项课堂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上册的内容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唐宋的各个历史阶段,总计有20课,内容涉及历史发展、经济文化的变迁等。

3、教材重点、难点

课堂重点在于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依据上述情况,拟定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精心备课,确保备好教材、了解学生状况、熟悉教学法与学习法。

第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1、目标要统一、准确,

2、依照“内容标准”来设定目标,

3、在统一与个性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提问、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复习当天所学内容,从而增强课堂的专注度和纪律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

第四、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利用课外书籍和网络资源探索历史知识,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五、进行集体备课,提升教学质量,老师间相互学习,共享教学资源,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六、实施公开课和听课活动,课后进行相互评价,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共有20课,其中新课教学占20课时,单元复习占3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复习占3课时。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周

9月1日—9月7日

1远古的先民2农业的起源

第二周

9月8日—9月14日

3华夏民族的形成单元复习检测

第三周

9月15日—9月21日

4夏、商的兴起与灭亡5青铜时代的文化

第四周

9月22日—9月28日

6春秋战国的变革7重大历史转折

第五周

9月29日—10月5日

8中华文化的萌芽9中华文化的发展

第六周

10月6日—10月12日

单元复习检测

第七周

10月13日—10月19日

10秦统一六国11反秦斗争

第八周

10月20日—10月26日

复习第一单元

复习第二单元

第九周

10月27日—11月2日

综合复习

第十周

11月3日—11月9日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11月10日—11月16日

12汉朝的统一13汉代经济的繁荣

第十二周

11月17日—11月23日

14匈奴与汉朝的关系15丝绸之路的开拓

第十三周

11月24日—11月30日

16汉文化的繁荣(1)17汉文化的繁荣(2)

第十四周

12月1日—12月7日

18三国的形成19江南的开发

第十五周

12月8日—12月14日

20北方民族的融合21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第十六周

12月15日—12月21日

22魏晋南北朝文化的承接与发展第四单元复习

第十七周

12月22日—12月28日

第四单元检测

第十八周

12月29日—1月4日

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第十九周

1月5日—1月11日

复习第三单元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第二十周

1月12日—1月18日

期末考试

《七年级上历史课程教学方案(通用4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