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计划不仅仅是课程安排的简单罗列,它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一次深度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艺术潜能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有效的美术教学计划应当兼顾技能的培养与情感的投入,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我,探索个性。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丰富的艺术体验,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培养出未来的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
美术教学计划 篇1
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以新课程理念推动美术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加强团队协作,促进美术组各项工作全面进步。新学期已然来临,根据上级要求及学校的工作部署,美术教研组计划在本学期完成以下工作:
工作要点:
一、学习方面1、组织教师学习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掌握美术教育教学的新方向。2、安排观看《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的录像,学习并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3、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教研组进行集体学习与讨论。4、三位教师采用集体和交叉交流的方式,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服务于教学的能力。5、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与学习活动,及时分享所学的信息与经验。
二、教学方面1、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遵循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按时上课。努力实施基于美术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教学,期间不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探讨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思维。教研组内共同讨论、分析每位教师的教学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进,以务实求真为导向。2、加强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使美术课堂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走上科学教学轨道。
3、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在保证新课程改革研讨富有成效的基础上,常组织教学设计的讨论,不断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科学整合,提升“随堂课”的质量。三位教师利用交叉交流及课间时间,分享各年级教学的感受与经验,提升美术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特别注重教案的设计与改进。
6、精心策划和创作每一次艺术活动。
三、其他工作1、扎扎实实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做好学生辅导,提升艺术特长生的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争取佳绩,展现学生风采。2、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发挥美术组在宣传和美化方面的作用。3、积极进行教研组的自我建设和经验积累。
美术教学计划 篇2
第1课 聚与散
教材分析:
在之前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探索过叠词在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中的应用。这一课将通过游戏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构图中聚与散的关系。
课时:2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颜色喷洒与点涂的技巧,在玩乐中体验聚与散的妙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2、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及同学们的创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聚与散的认识,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聚与散的变化
难点:用多种形式表现聚与散的效果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对作品内容和个人感受的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点的排列及其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验大师作品的韵律:
请大家欣赏一组作品,并进行小组讨论:“你会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它传达了什么?”
通过对比吴冠中《春如线——疏、密》这两幅描绘春天的作品,你能分享它们给你带来的不同感受吗?
通过欣赏,你能发现吴冠中独特的绘画技巧吗?(板书:点线结合)
在他笔下,点如跳跃的音符,线似舞动的长袖,他用这些元素颂扬了江南,引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回忆。
“大师与大师”:同样运用点与线,吴冠中与波洛克、凡高相比又有何不同呢?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三、游戏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聚与散的现象。
2、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鼓励学生考虑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现聚与散。
4、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的范例,讨论其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教后小结:
目标达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及学生的创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聚与散的理解,增强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聚与散的动态变化
难点:运用不同手法表现聚与散
教学方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作品、水粉颜料、排笔、彩色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1、教师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洒与点涂方法,强调水分的控制。
2、学生实践喷涂与点涂,体验聚与散的效果。
3、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工具来表现聚与散。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用各类工具实施滴或喷涂颜料,形成聚与散的视觉效果。
四、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以多种方式表现聚与散的作品,鼓励课外创作。
教后小结:目标达成:
美术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实施新时代的美术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融入德育与美育,构建健全的艺术教育网络,加强艺术科研,推动教育现代化,勇于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努力将艺术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成为:新一代人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优良品德。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和自我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为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120名学生,他们大多活泼开朗,热爱美术,尤其是在绘画和手工制作方面表现突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与工具使用技巧,有60%的学生能够独立、自信且富有表现力地完成艺术作品。然而,在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但我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美术素养定会逐渐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综合的艺术课程,通过多媒体手段促进教育现代化与改革,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全面发展。在各类课程中,学生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兴趣尤为浓厚,这类课程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艺术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提升艺术感受、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教材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创作与相关文化的内容,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并提升人文素养。各单元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主题间的逻辑联系紧密。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评价机制渗透于每个单元,不仅注重终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激励他们更深刻地体验艺术。
四、教学目标及措施
本学期将通过培养学生的坐姿、绘画姿势以及合理的呼吸方法,为他们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注重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融入德育与美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学生在薄弱环节上加强学习,通过综合训练极大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美术素质。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绘画姿势和技巧,注重音乐融入艺术教学,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并用适当的情绪进行艺术创作。每节美术课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创作,教师则负责引导和反馈;合理安排欣赏时间,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和表现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持续提高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美术课在智力开发、身体素质提升和德育教育中的多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