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课程教学安排(精选2篇)

562个月前

通过生动的课堂讨论、丰富的历史案例分析以及互动式的学习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希望这一学期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将历史的魅力深植于他们的心中。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1篇

为更好地推进初一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特制定本学期初一历史教学计划,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注重进行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在总体水平上较为接近,历史作为一门新学科,激发了大多数同学的求知欲,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但学生在综合归纳能力方面相对不足,个别同学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课程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该教材在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和知识性方面均表现出色,图文并茂且可读性强,新增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涵盖了从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涉及各时期的兴衰及其经济、文化改革与发展,整册教材共22课。

3、教材重点与难点

教材的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和文化的演变。难点则在于如何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评价,并融入思想教育。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分析,本学期的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1、确保目标统一且准确;2、遵循“内容标准”的要求;3、体现统一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相辅相成。

第二,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如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故事分享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促使学生复习当天所学内容,从而增强课堂的专注力,提高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性,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以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利用网络探访历史遗迹和名人轶事,扩展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提升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组织集体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让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第五,进行公开课与听课活动,课后互评,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共计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用22个课时,单元复习4个课时,期中复习2个课时,期末复习4个课时。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篇

一、指导思想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加强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发展脉络,理解核心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学习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其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认知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当今中国的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既受限于年龄,也受限于知识水平,逐渐形成的社会判断能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现象,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态度,定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真评估学习情况,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关注个别差异。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通过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形式进行授课,强调以课为单位的结构。

五、教学措施

1. 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大方向上,保持合理的综合框架;在具体内容上,注重各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深刻体验和反思,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和自主活动空间,实现“参与即体验,创新即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重视能力培养的主导作用

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理解和信任的态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能力目标的实现,探索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的有机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集体讨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第二周

备课:1课:祖先的远古生活;2课:早期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

备课:3课:华夏民族的起源;4课:夏、商、西周的兴衰

第四周

备课:5课:辉煌的青铜文化;6课:春秋战国的变革

第五周

备课:7课:变革的时代;8课:中华文化的兴起(一)

第六周

国庆节假期

第七周

备课:9课:中华文化的兴起(二);10课:秦统一全国

第八周

备课:11课:“伐无道,诛暴秦”,并进行复习

第九周

讨论段考复习方案

第十周

组织段考测试工作

第十一周

分析段考试卷,统一答案并进行试卷解析

第十二周

备课:12课:大一统的汉朝;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三周

备课:14课: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对抗;15课:汉通西域

第十四周

备课:16、17课:繁荣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五周

备课:组织单元测试,讲解试卷

第十六周

备课:18课:三国割席;19课:江南的开发

第十七周

备课:20课:北方民族的融合;21课:南北朝文化的承接

第十八周

备课:22课:南北朝文化的连接

第十九周

进行测试工作

第二十周

讲评试卷,复习期末考试内容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复习

第二十二周

组织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课程教学安排(精选2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