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工教学在技能传承与创新应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学员实践能力的深入观察与指导,我们发现,熟练的铣工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提升对机械设备的理解与控制能力。总结教学工作,不只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教学方向的启示与思考。
作为铣工实习的指导教师,我对铣工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前的实习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和基础的操作,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的要求。而且,由于实习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学生在经历过现代制造课程后,对铣工的实习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他们普遍觉得铣工与市场对高速度、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等的需求脱节,认为应当淘汰这种过时的加工方式。对这种误解我们应给予充分重视。众所周知,铣工技艺是机械与机电等专业人才的基础技能。如何有效教授这门课程,以及如何设计好实习指导,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经过教学实践和反复思考,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着重把握:
一、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兴趣
我校是一所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普通中学存在较大差距。在机械专业中,许多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有一定的厌学情绪,部分学生仅仅希望能够拿到中专或大专的毕业证书。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可不必多提,连专业理论课程他们也不愿认真对待。虽然铣工课程是专业技能课,但仍有部分同学无法摆脱懒散的习惯。部分学生怕吃苦,学习不认真,致使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完成实习指导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有效的专业技能,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在铣工教学的初期,我并不急于将学生带入车间讲解,而是组织了一次动员会,强调铣工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内心真正认识到学习铣工技能的必要性。
二、明确实训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
学生仅仅理解“为什么学习”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明确每个实训目标与个人的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清晰的技能练习要求,学生很可能会缺乏紧迫感,随着新鲜感的消退而懈怠。需要让学生了解整个实训过程中的目标与所需掌握的技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白在何时需要具备何种技能。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误认为时间还很充裕,而是在反复练习中感受到紧迫性,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三、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夯实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一系列简单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易于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从机械模仿逐渐达到熟练掌握。然而,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必须及时进行指导,纠正错误,以避免习惯的养成。一旦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后,随着练习的深入,他们的动作将变得连贯、协调,教师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
铣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划线、锯割、锉削、钻孔等。其中,锯割和锉削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这些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才能形成。例如,在锯割时,许多学生在开始时可能不太注重,凭一股劲头进行锯割,结果很快就感到手臂疲劳,锯出的缝隙也不整齐。实际上,正确的锯割动作涉及锯条的安装、起锯方法、握锯弓的方式以及身体姿势等等。掌握正确的锯割动作,有助于学生节省体力,使其能在长时间的练习中保持效率。学生需要不断地在这些方面进行练习,逐步提高动作协调性,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四、培养感觉技能,提升反应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敏锐程度相关的能力。在铣工技能训练中,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不足以满足要求,还需培养手部的敏感度。操作的感觉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加工质量与速度,反映出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于初级技工的考核,加工尺寸需要控制在毫米级别。以锉削为例,学生需掌握在使用大板锉、中锉和油光锉时的锉削量,避免因用力过大而造成尺寸超出。学生需要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科学训练逐步培养出精准的感觉技能。熟练的学生通常在锯割后留约0.2mm的余量,经过多次锉削将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才能达到较高的精度。
五、注重综合操作训练,进行针对性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需系统地将各个技能结合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教师应根据实训内容及要求制定相关的课题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从而迅速提升技能水平。例如,在铣工技能训练中,制作一个小梯形样板就是为了整合多项操作技能,以适应技能考核的要求。
六、及时评价学生成绩,促进自我提升
不论是单项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反馈,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实训目标,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发现学生在技能上的不足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建议和肯定,激励学生的进步。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经过一系列的实训与指导,我校的铣工教学逐渐得到改善,成为学生中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这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必将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