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情怀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落实,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个性发展。面对学生地理基础薄弱的现实,教师需通过激发兴趣、强调基础知识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来提升学习效果。重视课堂教学常规、融合生活实例与时事材料,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研究性学习与野外考察,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反思教学实践,探索分层教学与团队学习,推动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效果反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知识与基本原理,获取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并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还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应将目标细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落实。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教会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爱国情感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中,我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和富有成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手段应灵活多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由于班级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鼓励先带后、互帮互助,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突出团队学习,组建学习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注重过程性评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夯实基础,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这届学生在初一时,地理基础较为薄弱,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未掌握,更谈不上养成有效的地理思维。在观念上,他们常常将地理视为“副科”,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由于地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高,因此他们对地理学习有所轻视。我们的学生初一阶段成绩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兴趣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重点强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予方法指导,渗透现代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锻炼。
三、重视课堂教学,做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注重对地理现象原理的分析,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备课之前,我深度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多种教材版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提升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我还会多收集一些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活动、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着重强调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精准把握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程,撰写详细而完整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我力求将每节课讲授得生动有效,提升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这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我准确无误地传授教材知识,激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借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解析难点,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互动。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如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还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对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讨论。
我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如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提升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运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方式及表达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个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研究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强化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持续推进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