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的合理运用不仅是施工安全的保证,更是提高施工效率的关键。在探索这一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精细化的设计与科学的材料选择相结合,能够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并提升工程质量。注重工人培训与现场管理,是确保脚手架安全使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满堂脚手架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我们能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游刃有余,构建出更加坚固、可靠的建筑基础。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篇1
满堂脚手架的材料与搭建方式与传统脚手架相似。
1、立杆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上,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并在底座下铺设2.5m×0.3m×0.05m的木板。
2、依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中表6.1.1-1的标准,立杆的横距应为1.05米,步距为1.8米,纵距为1.8米,连墙件的设置为每两步三跨;
3、设置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及竹笆;
3.1纵向水平杆应安装在立杆的内侧,其长度应超过3跨,并与横向水平杆连接;
3.2纵向水平杆应采用对接方式,且相邻的两根纵向水平杆连接点不得设置在同一跨或同一行内,且不同步或不同跨的两个接头在水平方向上的错开距离不得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到最近主接点的距离应小于纵距的1/3;
3.3主接点处需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并通过直角扣件固定,禁止拆除。主接点需用两个直角扣件进行固定,严禁拆除。由于本工程采用竹笆脚手板,横向水平杆应直接连接在立杆上,且应增设2根纵向水平杆,等间距布置;
3.4施工层的竹笆应全面覆盖,四个角用铁丝与纵向水平杆绑扎稳固;
4、立杆的设置;
4.1每根立杆底部需设置底座或垫板;
4.2纵向扫地杆应在横向扫地杆的上方,并与立杆连接,扫地杆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0mm;
4.3顶层的立杆应采用搭接方式,搭接长度为1.2米,使用两个回转扣件固定,搭接部分应高出建筑物檐口1.5米,且下方采用对接,节点布置同纵向水平杆的要求;
5、连墙件的设置;
5.1连墙件应选用软拉配合顶撑,尺寸为5.4×3.6,覆盖面积为19.44平方米,符合“规范”中表6.4.1的要求;
5.2拉结点应靠近立杆设置,距离不得超过300mm,应从第一步的纵向水平杆开始设置;
5.3拉筋须水平方向安装,并与顶撑配合使用,实际施工应首先确认后再拉;
6、剪刀撑的设置;
6.1 根据表6.6.2的要求,剪刀撑应选用6根立杆从拐角处开始,贯穿全高度设置,每组剪刀撑的净间隔小于15米,连接杆件采用搭接方式,两断各用一组扣件,距离末端100mm;
6.2 如果无法搭设剪刀撑,则需要设置“之”字形斜撑;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篇2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是一个有效的构筑方式,特别适用于大型建筑的施工。满堂脚手架的设计带来了更严格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种方式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架体能够承受施加的荷载。
该施工方案主要应用于如厂房、展厅、体育场馆等具有较大高度和开间的建筑物的顶部施工,架体通常由立杆、横杆、斜撑及剪刀撑等构成。
在实施满堂脚手架时,3.6米以上的内部墙面装饰将不再单独计算装饰脚手架,而内部墙体的砌筑脚手架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满堂脚手架的使用情况通常依据其结构高度来定。当天棚的净高在3.6米以下时,无论其装饰工艺为何,都不会计算装饰脚手架。当天棚净高在3.6米至5.2米之间时,天棚的装饰脚手架应按照本层满堂脚手架的定额进行计算,而当净高超过5.2米时,装饰脚手架则需计算基本层和增加层两个定额项目。
使用满堂脚手架时,需要特别关注其整体结构和稳定性的注意事项:
1、立杆:在架体的纵横向均需设置扫地杆,扫地杆固定在基础上平面200mm处的立杆上,并使用十字扣件进行固定。立杆之间应按照规定步距设置双向水平杆,以确保结构的刚性。立杆接头需错开,避免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调整立杆的沉降不均,立杆下端与垫木之间应增加木楔。
2、水平杆:为确保结构的稳定性,纵横向水平杆要使用直角扣件固定,拧紧的力矩需控制在45-60Nm,水平杆在拐角处必须形成井字形结构。
3、连墙杆:
架体应与混凝土框架柱进行有效连接,以增强支模架在施工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4、模板施工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a) 对于柱模板,可能会出现截面尺寸失准、位置偏移及弯曲等情况。预防措施包括:支模前依据图纸弹出位置线,并用木条固定,保证底部位置的准确性。根据柱的截面尺寸定制模板,并在四周加固,以确保其稳定性。
b) 对于梁板模板,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包括梁梆不直、梁底不平等。可以通过合理计算龙骨的间距来确保其强度与刚度,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起拱,确保防止变形。
施工流程包括:基础放线、钢筋绑扎、支模校验和混凝土浇筑。
5、墙体模板配置:
模板的配置高度应为:内板2920mm,接高1850mm;外板2920mm,接高1850mm。外墙周边应满配200mm高的吊梆模。这种配置方式避免了导墙浇筑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了层间接缝漏浆的问题,内外墙模板可以互换使用,降低了模板投入,提高了施工效率。
根据工程要求,门窗洞口处的大模板应全部断开,连梁的施工需配置梁模,其包括梁侧模、底模及下堵板。此配置方法能够有效确保门窗洞口的正确尺寸及浇筑效果,但会占用较长的塔吊时间,可能影响工程进度。
6、节点处理方法:
阴角模与大模板之间通过专用连接螺栓及多道阴角压槽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错台及扭曲现象,确保了混凝土墙体浇筑后的平整性和顺直度。大模板与阳角模之间应采用专用连接器或螺栓连接,并纵向设置直角背楞,以保证阳角的棱角光滑顺直。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篇3
一、工程概况
该层板面标高为15.87m,地面标高为±0.000,本层高度为15.87m。该楼板的总投影面积为350m²,属于梁式楼板,板厚为180mm,最大梁截面尺寸为450×3100mm,其他梁的截面面积均不超过0.9m²。本层模板支撑系统采用φ48×3.5的钢管搭建,主杆布置方面:在K轴的CKL(1)及梁截面面积大于0.7m²的立杆处采用四排450×900mm的间距布局,其他区域则按900×900mm的间距布置立杆。纵横水平杆与立杆的垂直方向每1.2m设置一道,使用扣件相互连接(详见搭设平面图1)。
二、型式选择与搭设要求
所有支撑系统均采用落地式钢管满堂红配扣的方式搭设,搭设必须确保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保证施工过程中在各种操作荷载作用下不出现失稳、变形、倾斜或扭曲等现象。
三、搭设方法
详见平面布置图1
四、拆除工艺
详见外排栅的拆除工艺
五、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按照外排栅的方案进行
六、混凝土浇筑方法
由于K轴的CKL1梁深度较大(3.1m),经项目设计人员和监理公司的讨论,决定对CKL1梁进行分两次浇筑。第一次浇筑至中和轴,第一次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应对混凝土表面插入毛及设置φ10@200L=600mm的双排钢筋,以增强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接触,第一次浇筑后3天再进行第二次混凝土的浇筑。
七、荷载计算
以下以K轴的CKL1梁为例(支架搭设时如梁的截面面积大于0.7m²也应按本计算书进行相应搭设)。取材料自重为0.15KN/m²,钢筋混凝土为25KN/m²,施工荷载为4KN/m²。
1、模板系统计算:
(1)材料截面、性能常数
(2)梁侧模板以CKL1梁高度为基准进行计算,梁侧模板选用18mm胶合板,立档设置为200mm一道,立档外侧用双水平钢管固定,每边设置6道双排水平钢管。每侧每排设置6道(排距每400mm)对拉螺栓(见图2)。
A、梁侧模板的标准荷载,新浇混凝土时对模板产生的侧压力:
查阅建筑施工计算手册得:
Fa=0.22rctB1B2V12,
Fa=0.22×25×200(50+15)×1×1.2×25/12=102KN/m²,
Fb=RcH=25×3.1=77.5KN/m²,
取二者的较小值,最终取F=77.5KN/m²为计算值。
B、梁侧模板的强度验算
设定水平面施工活荷载为4KN/m²,梁侧模板的计算可按四跨连续梁的方式进行,设梁底1m,有:
q=(77.5×1.2+1.4×4)×1=98.6KN/m
M=111×98.6×0.22=0.359KN·m
3.1mW=bh^3/12=182×1000^6=5.4×10^4 mm^3
σ=М/w=0.359×10^6/5.4×10^4=6.65N/mm²《fm=11N/mm²
强度要求满足。
q=19.72KN/m
C、侧梁板的刚度验算200mm×4
ω=kqL^4/100EI,查阅《建筑施工计算手册》,I=183×1000^12=4.86×10^5 mm^4
ω=0.967×98.6×200^4/100×10^4×4.86×10^5=0.31mm《L400=0.5mm,满足要求。
D、立档(梁侧板的竖枋间距为每200mm设一道,立档采用80×80的枋木进行验算,同时考虑最大荷载情景,取最大值作为均荷载设计,立档最大距离(对拉螺栓的二支点距离)为500mm,以四跨进行计算,q=19.72KN/m
计算得:
根据ω=kqL^4/100EI≤L400:
L=(EI4kq)^(1/3
查阅《设计手册》,K=0.644,I=bh^3/12=3.4×10^6 mm^4,E=10000N/mm²
L=(10000×3.4×10^6/4×0.644×19.72)^(1/3)=874mm》500mm,满足要求。
E、梁侧水平杆(双钢管)设计验算。
考虑荷载的实际情况,取最大值作为均匀荷载,立档所承受的梁侧板的侧力(200×500mm)。
侧板传给立档的总力为:Po=77.5×0.2×0.5=7.75KN
所以单位面积侧板传给立档的Po为传给双水平钢管的P1集中力,按四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为图6,计算水平杆的抗弯强度。
以σ=М/w≤fm
P2=1.5P1,查阅《设计手册》,f=205N/mm²,ω=5.08×10^3 mm^3
Mmax=0.2×1.5P1-0.2P1=0.775KN·m
σ=7.75×10^5/5.08×10^3=152N/mm²《f=205N/mm²,满足要求。
F、对拉螺杆验算
对拉螺杆的横向距离为0.4m,竖向距离以最大距为0.5m,考虑不利荷载,承受面积为:0.4×0.5=0.2m²。
每根螺栓所承受的拉力为N=77.5×0.2=15.5KN
本工程采用直径为φ14mm的对拉螺栓,净截面面积为扣除纹高2.5mm,A=π(14-2.5)²/4=103.86mm²,fm=215N/mm²
螺栓所能承受的轴力,103.86×215=22332N=22.33KN》15.5KN,满足要求。
(3)梁底模的计算(梁底搭设见图2)
梁底采用18mm胶合板,设置三层枋木,顶层枋木每250mm一道,中间层在梁底宽度范围内每200mm一道,底层为450mm一道双枋木。
由于梁底模板所承受的荷载与侧模(最不利位置)荷载相同,底模的支点数量比侧模多,因此梁底模板可免验算。
A、荷载计算
以450×3100mm梁为计算(将荷载转化为线荷载),材料自重:0.15KN/m²,混凝土自重:34.87KN/m²,钢筋4KN/m²,混凝土施工荷载4KN/m²。总荷载:Q=1.2×(0.15+34.87+3)+1.4×4=51.22KN/m²。
B、顶层枋木设置的验算(每200mm一道),可按5跨连续梁进行计算:
ω=kgL^4/100EI《L400,K=0.644(前面已查得),
L=(EI4Kg)^(1/3,其中E=6000N/mm²,I=bh^3/12=18×450^3/12=1.37×10^8 mm^4
L=(6000×1.37×10^84×0.644×51.22)^(1/3)=867mm》200mm,满足要求。
C、中间层枋木间距的验算
顶层枋木传给二层枋木的荷载为51.22KN/m²(最不利),而二层平行于梁长方向设置6条枋木,每条中至中距离为240mm一道。顶层枋木同时传给二层枋木的力(二层枋木每条所受的力)为:
q=51.22×0.24=12.29KN/m²。
而三层枋木的支点距离为0.9m(双枋木),
ν12.29×2×0.45=5.53KNmax=12qL=0.5×
Zmax=3ν2bh=3×5.53×10^3×2×80×80=1.296N/mm²《fv=1.5N/mm²,
Mmax=12qL²=0.5×12.29×0.9²=4.97KN·m,W=bh^2/3=80×80^2/3=853333mm³
σ=4.97×10^6/853333=5.8N/mm²《fm=15N/mm²
满足要求。
D、底层枋木的间距验算
本工程设计为双枋木,排距为900mm一道,二层枋木传给底层枋木的力由C点计算得,底层每条枋木承受来自二层的总力(化成线载)为5.53×6×1=33.18KN/m²,为确保安全,取中间单跨计算:
q=13.08KN/m²
R1=R2=12qL=7.47KN
Mmax=qL²/8=33.18×0.45²/8=0.84KN·m
Vmax=7.47KN,Zmax=3ν2bh=1.75N/mm²《fv=1.5N/mm²,
考虑本工程采用双枋木共同承受,故1.75×12《fv,满足要求。
(4)钢管支撑的计算
以CKL1为准:(计算1m²长梁内及板的荷载)
钢筋混凝土:0.45×3.1×25=34.88KN/m²,
施工荷载:4KN/m²,
材料自重:0.15KN/m²,
梁范围之外的板重:(板厚150mm)取0.15KN/m²,
总荷载:(34.88+0.15×2)×1.2+4×1.4=47.87KN/m²,
现场使用立杆距离为450mm,横距为900mm一道(每900mm长方向有4条立杆支撑),不研究风荷载。
A、立杆稳定性验算:NψA《f,得λ=Loi=1.2×1.2×10^3/15.8=91,(其中取计算长度系数为1.2,i=15.8)
查表ψ=0.654,A=4.89×10² mm²
则:47.82×10^3/0.654×4.89×10²×4=37.38《f=215×0.582(考虑到钢管抗力不稳定系数),满足稳定性。
B、扣件抗滑计算
ν≤[ν],前面计算得出的立杆总承受的压力为47.82KN,N=47.82×14=11.955《[ν]=8KN未达到要求,因此需加固扣件。加固方法:
a、利用立杆与纵横杆(最顶一道)的交接处扣件相互接合,相互作用。
b、在最顶一层的扣件底部再加一扣件以紧顶该上面扣件,使两个扣件共同作用。
c、将大梁混凝土分两次进行浇筑。
本方案决定同时采用以上三种做法,但在计算时扣件受力不均匀系数取0.6(在每条立杆上有三个扣件共同作用,计算时不研究第c项做法)。
则N=11.955KN《8×3×0.6=14.4KN。
(5)楼面强度校核
±0.000层楼板校核:
A、荷载计算(0.9×1.35m有四条立杆,取该面积来校核)。
立杆传来的:11.955×4(0.9×1.35)=39.35KN/m²
支撑体系及模板体系:(4×15+13×4)×3.84/(0.9×1.35)+0.15=3.69KN/m²±0.000层楼板自重:0.22×25=5.5KN/m²
共计:48.54KN/m²化为线荷载为48.54KN/m。
B、以首层K~1G×13~25轴处的1m宽板为计算单元,由于±0.000层楼板是无梁板楼盖的预应力楼板,设定计算长度为跨中板带,取跨度的跨9300mm的一半为计算长度为4.65m,并研究周围结构的作用,取M=qL²/10,预应力配筋1m宽为3条,直径15.24mm的钢丝胶,每条面积计算如下:π1(15.24/2)²=182.41mm²,3条面积为547.24mm²,因预应力筋的强度比普通钢筋强度大3~4倍(根据设计师钟智斌工程师提供的系数),现取3倍化为普通钢筋面积A1=547.24×3=1641.73mm²,板内另配筋普通钢筋φ10@150,板厚200mm,C40混凝土。
A2=7(π×10/2)²=550mm²,共计As=2191mm²,C40的fcm=21.5N/mm²,fy=210N/mm²,所以Mu=fyAs(ho-fyAs2fcmb)=qL²/10,因此q=33.83KN/m²《48.54KN/m²》未满足强度要求,需对±0.000层楼板加固,荷载为48.54-33.89=14.65kNm加固方法:在对应五层截面面积大于0.7m²以上的梁位且沿梁位方向每900mm加设二道钢管回顶(两道的距离为1m),上下端加上下托设枋木。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篇4
⒈立杆:纵向与横向立杆间距不超过2米,步距不得大于1.8米。地面应进行整平和夯实,立杆埋入土壤深度应为30~50厘米。如果无法埋入地面,立杆下部需垫设枕木,并添加扫地杆以增强稳定性。
⒉横杆:纵向与横向的水平拉杆步距应控制在1.8米以内,操作层的大横杆间距应小于或等于40厘米。
⒊剪刀撑:四角应设置抱角斜撑,四边应有剪刀撑,每隔四排立杆沿纵向设置一组剪刀撑,斜撑及剪刀撑的安装应由下而上进行,确保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⒋架板铺设:当架高不超过4米时,架板之间的缝隙应控制在20厘米以内;若架高超过4米,则架板必须进行满铺铺设,以确保安全。
上料平台安全技术交底
⒈上料平台应独立搭设,平台与井架之间的间隙不得超过10厘米,平台的宽度应根据材料进出需求进行设定,长度应大于吊篮的外侧。
⒉搭设材料:一般使用杉木或钢管进行搭设;对于承重不大(300公斤以下)且高度不高的情况,可以使用经过挑选的新毛竹搭设,搭建方法基本与脚手架保持一致。
⒊用途构造:该平台主要用作井字架吊篮的进出材料通道,通常不作为材料堆放的区域。
主要杆件包含:立杆、横杆、水平拉杆、剪刀撑和栏杆等。
⒋搭设:
⑴立杆的间距控制在1至1.5米以内,步距则根据建筑物的层高设定在1.5米至1.8米之间,确保平台每层楼面平整。
⑵每隔1至1.5米的高度需设有一组纵横向的水平拉杆,操作层通道处可设在1.8米的高度。
⑶横杆搭设:若平台采用竹架板铺设时,大横杆的间距应在40厘米以内;而若使用钢、木脚手板铺设,则大横杆间距不得超过60厘米。
⑷剪刀撑:外立杆的四周需自下而上连续设置剪刀撑,进出料口处可适当留出通道以便通行。
⑸栏杆:平台的四周应按规定设置高度为1至1.2米的防护栏杆,正面设有可开启的安全门,确保操作安全。
⑹缆风:当平台高度超过10米时,四周需设置缆风绳,或者与建筑物固定结实,固定时不得依赖于不安全的接点。
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篇5
在当今建筑施工中,满堂脚手架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撑与作业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或大型项目施工阶段,由于其卓越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承载能力,满堂脚手架已成为工程现场的首选。本文将全面解析满堂脚手架的施工方案,涵盖设计规划、材料选择、搭建流程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力求为确保施工的安全与高效提供有力保障。
一、项目概述与设计规划
在施工前,首先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施工高度、作业面积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制定详尽的脚手架设计方案,明确所选脚手架的类型(如扣件式、碗扣式或盘扣式)、搭设高度、横纵间距以及连墙件的配置等关键参数。还需考虑风荷载、雪荷载等自然力的影响,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安全规范。
二、材料选择与检验
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脚手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选取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高质量钢管、扣件、底座及安全网等材料至关重要。在材料进场前,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及材质测试等,确保材料无裂纹、变形或锈蚀等缺陷,并保留相关检验报告以供日后查阅。
三、搭设步骤与技术要点
基础处理:确保脚手架基础稳固且平整,必要时可铺设垫板或进行地面硬化,以防止后续沉降。
立杆搭设:根据设计方案,首先进行立杆搭设,需确保立杆垂直,必要时使用可调底座进行高度调整。
横杆连接:横杆须与立杆牢固连接,确保保持水平,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架构体系。
剪刀撑与斜撑:应设置剪刀撑和斜撑,以增强整体的稳定性,确保架体在受力时不易变形。
连墙件安装:依照规范要求设置连墙件,以确保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的稳固连接,防止倾翻。
安全网与防护设施:在脚手架外侧安装安全网,并设置踢脚板和安全门等保护措施,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四、安全管理
教育培训:对所有参与脚手架搭建和使用的工人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他们熟悉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日常检查与维护: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对脚手架的结构、连接件和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应急准备: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急救用品,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