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夏天,我们的社会实践不仅是对知识的验证,更是心灵的洗礼。作为高中生,我们的课题不仅限于书本,而是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会生活的真实。通过观察与互动,我们发现,社会的复杂与多元远超我们的想象,而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在其中激起涟漪。此次实践,让我们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的意义,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
作为同龄人的我们在这段时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感受。面对这个课题,我们决定前往常州市第十五中学进行调研,然而事与愿违,相关部门对我们的请求表示拒绝,这让我们感到非常失望。但我们并不打算就此退缩。从那里我们转向了文化宫,回想起两年前我在这里的学习经历,这次以全新的身份前来进行调查,竟然让我遇见了教育参事徐琰先生。
在交流中,我们明确了前来的目的,徐先生对此表示热情接待,他对我们假期参与这样的活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经过半个小时的讨论,我们确定了接下来的步骤,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出调查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工作。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在两天内完成了这项任务,但期待的回复却再次让我们失望:调查问卷未能获得批准,这等于将我们的努力化为泡影,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其实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作为培训机构,他们担心我们的调查会影响到他们的教育质量和经济利益,这无疑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心中不禁浮现出疑问:是否能继续坚持这个主题?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渴望了解这个过程,渴望听到同龄人的真实声音。这不仅是学校要求我们进行的实践,更多的是我们内心对答案的追寻。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上海的知青把田里的青麦苗当作韭菜,原本就是因为他们对农田的陌生,身为大城市的年轻人,初出校园的他们从未走进过麦田,能不清楚麦苗和韭菜的区别吗?从中我想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即便取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人,能够熟练应对各种考试,甚至能对书本上的知识如数家珍,却未必能通过生活中的种种考验。他们或许“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可能在关键时刻跌入困境。
那么现在的教育是否存在误区呢?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哲理。“诚实、聪明、勤奋”,我相信如今的学生在选择时,许多人都倾向于“聪明”,因为在他们眼中,善良不再被视为优势。他们对竞争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激烈的对抗,而不明白“公平、公正、公开”才是竞争的基础。缺少这三点,竞争便变成了“自私”的角斗。
其实我们所求并不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轻松的空间,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如今,许多父母总是安排好一切,却不考虑我们的内心感受,这使得我们许多真实的想法被压抑,进而引发更强烈的叛逆心理,导致越来越多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因为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目标不清晰,潜能得不到释放。正如正衡中学的陈玉萍老师所说:每个人的潜能如同无底洞,只有在明确目标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学生的我们不是老师或教育工作者,无法改变现状,但我们能做的,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亲近自然,拓宽视野,增强课外知识和内在修养。
虽然前期的努力未能如愿,但我们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对此,我们并不后悔选择了这个课题,也不会对曾经的付出感到失落,因为有时候,失败离成功只需一步之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它教会我们成长,赋予我们更多的人生价值。在实践中学习,你将收获更多!